以往對於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的刻板印象是針對需要諮商或是輔導的人,而這些人通常是於生活、課業、工作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是遇到阻礙。人們熟知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分工更加精細、人際網路更臻複雜,因此現代人的生活愈來愈緊湊、心理和生理壓力愈形巨大,「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應運而生,幫助人們養成健康與強壯的心態面對問題、釐清情緒和解決問題或放下問題。
很有趣的是,身為高中英文老師,在還未進到心輔所之前即接觸到正向心理學的概念。上學期,教授高二下的第四冊第六課三民版英文課時,課本有選文哈佛大學教授Tar
Ben-Shahar的一篇文章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er Living”,裡頭有提到六種方式是維持生活的平衡的方法與關鍵:
1. 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be human.
2. Do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give you pleasure and provide you with
meaning.
3. Happiness depends mostly
on your state of mind.
4. Simplify your daily tasks.
5. Pay attention to your
body.
6. Express gratitude,
whenever possible.
接觸那篇文章之後便開始察覺自己情緒與動機,並且身體力行。回顧正向心理學帶給自己的影響,不僅工作與生活更有效能,也更能維持身心靈的平衡。除了自身的改變,察覺到正向心理學最奇妙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旁的人,漸而擴大到學生、同事與社會。
正向心理學的探討主軸與應用讓我一步步達成當初決定報考師大心輔所的初衷:改變組織風氣。身為高中教師,身處班級組織的領導者與學校組織的中堅份子,初任教師對於班級經營的權威和自主的界線還未拿捏得當,因此帶人難帶到心,班級氛圍與效能未能彰顯;學校體制的僵化與缺乏公平分工的機制,因此許多事務皆落到新手老師身上,自己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內心愈感失衡與不滿,況且自己在第一年也觀察到科內與校內的氛圍因為不公義的制度,使得人心疲憊與扭曲,可以預見未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學校與教師工作愈漸繁重,若非建立分工合作的制度與更和諧與開放的組織氣氛,將會在十二年國教的大浪中被吞噬,教師過著疲於奔命、怨天尤人的生活;或是另一種極端,教師擺爛與推託工作,影響學生的學習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如何讓自己有良好的平衡呢?這是一個我不停在反思的問題。經由此次文獻得探討,讓我對人生追求的幸福定義與方法更具體化:Pleasure, Mind Flow, Meaning,此三要素都要兼衡,才能時時保持愉悅與平靜的心情,也能強化自身的潛能,將之發揮到最大,所以,我要更踏出舒適圈,去尋找心流帶給我時間扭曲感的悸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