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Wedd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Wedd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N&R's Real Wedding

奇怪,明明才剛寫完要結婚了沒?這篇文章,
現在已是人妻四個月了。

趁著蜜月前,來溫習記錄一下婚禮的種種吧。


上圖摘自很喜歡的婚禮網站  Intimate Weddings:Little weddings, Big heart.  清新,簡約。                             譯:「比較」會偷走結婚的喜悅。新娘子,別再跟其他新娘比較了。
                       你的婚禮不是選美比賽,計劃婚禮可以長達一年,然而婚禮只會一天結束,
                     所以享受準備婚禮的過程吧!壓力並不是準備婚禮的必需品,跟隨你的心吧!
                     
                                                   N:「你什麼時候決定要求婚的?」
                            R:「在 2013.8 日本輕.親.青旅行,我先回台灣,你還在日本的時候,突
                                     然覺得,我好想你喔,然後就決定了。」
                                     謎之音:果然是R式風格,follow his heart.

      本質上,我們追求自然和真誠。關於結婚這件事,我不一點都不想當公主,也不想當明星,更不想商業化的新娘換裝秀只想開心地做Ron的新娘,爸爸媽媽的出嫁女兒,公公婆婆的準媳婦。

         從十月公佈結婚訊息以來,開始陸陸續續籌劃婚禮,過程點滴在心。很感恩的是,Ron總是陪伴在我左右,我們分工合作,將婚禮當作我們人生第一個Project,以Lean Startup的精神完成。


      不愛大眾化的婚紗照模式,我們真的一切都不假外人之手,自己買禮服,拍純自助婚紗照,玩到哪拍到哪。自己學化妝和髮型,拍照和後製,過程中更是享受那有溫度有回憶的婚紗照。

      自己拍婚紗照的過程難免會有摩擦,然而,我們總是不壓抑自己的情緒,當下冷靜表達,事後感性描述當時的心境。例如:某個週末我們帶著腳架,換上白紗去一家常泡的咖啡廳紀錄點滴,途中Ron去上廁所,我一個人在咖啡廳裡準備。店裡人來人往,客人一進門直盯著我們這桌看,穿著白紗的我有點窘迫,因此裝忙去調整已設好的拍照模式。Ron回來後發現相機不能使用,就怪我亂動,而我也立刻動防衛機制,責怪他怎麼去那麼久,拍照的情緒便陷入僵局。後來,省思自己的情緒,一旦決定要自己拍婚紗,就應該要有厚臉皮的心理準備,覺得自己真的太急性子也比較不願意認錯,還好Ron是個修養不錯的男人,可以帶我以後設認知的方式看當時的情境,進而理解彼此當下的情緒。

      誠如一位人生中重要的貴人導師所言:「希望我們在兩人每個同心的日子,能繼續保有最初的真情和可貴的獨特性。」我們珍惜這齊心準備珍貴的一點一滴,更是期待婚後共同經營的溫暖家庭小故事。                                                       

        人生就是如此的奇妙,Ron搶到便宜機票,繼 2013.8 日本輕.親.青旅行後,冬天立刻前往2014.01京都踏雪小蜜月順便玩順便拍海外婚紗,真的是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的最佳代言人!

即便N&R's 超級自助婚紗沒有高超美麗的照片,
但回憶是無可取代的真實美好,
而且還會不時拿出來反覆溫習當時的愚蠢笑鬧。lol


我一向不是個為了取悅別人而委曲求全的人,
過程中,難免會有其他人無關緊要、莫須有的雜音和壓力,
偶爾會有:「靠北,那一年,我們們們們一起結婚是吧????????」

但是,N&R清楚明白:這是我們的婚禮,我們的人生,
所以,我們攜手度過許多準備婚禮的重重考驗,
現在想來,真是雨過天晴,
更是覺得身旁的人,值得依靠,值得信賴。

以後的以後,我們會把準備婚禮的故事書N&R's Real Wedding 翻給孩子看,念給孫子聽。


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寫給27歲,新婚的自己。

我在2014.2.28完成婚禮,懶惰的我那時竊喜地想著恰好擇日在和平紀念日,
以後要不用特別記結婚紀念日的日期,而且剛好都會放假,可以一起慶祝,小確幸。
新婚一個月,我卻覺得我該更認真去研讀一下二二八的歷史記錄,
讓自己不再冷漠,不要坐享其成,試著更參與,更包容,更關懷。

有一些巧合,我將之串了起來,生命好像在跟我暗示什麼,該去了解什麼。

2014.3.17,我的27歲的生日,不慶祝也如常的過完一天,
因為看到一個過生日說法,很喜歡,也想奉為生命哲學:
有些部落的子民是不特別慶祝生日的,年復一年,如果沒有真正的成長,
那過生日的意義僅限於變老;他們歡慶的是,是否完成了什麼任務或克服了什麼挑戰。

2014.3.17,沒想到兩岸服貿法案也這麼低調就過了。

這個星期,好像過著平行世界般的生活,
在學校,好似沒什麼事發生,好似一切都沒關係,反正就這樣,大家乖乖的喔。
課堂上,我很害怕變成操縱學生思想的老師,不太敢跟學生主動提起,
但良心又驅使著我,攸關每個公民的事情,為什麼要噤聲不語,不正好是一個思辨訓練嗎?

我用了一個國中老師在課堂上向國中生說明服貿事件的例子。
我問了學生:為什麼那些大學生要一直在立法院靜坐啊?
學生:反服貿啊。
我:他們最初衷不是反服貿,是"反服貿黑箱"。
我拿著我的保溫瓶給學生:給你喝,快喝。
學生:我不要,為什麼我要喝。
我:因為他對你好,身體好,精神好,讀書好。
學生:我不要。
我:這就是當初靜坐的初衷,他們想要把這個瓶子變成透明的瓶子,
      如果真的這麼好,為什麼不能全民來檢驗,來討論,來公開通過。

除此之外,也沒什麼討論,如常卻壓抑。

回到家,無法克制地一直看相關的連結,按讚和分享,愈來愈關心和投入,
這樣的反差,讓我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煽動了?被操控了?被分化了?
無黨派,無宗教信仰,內心覺得喊愛台灣的口號很濫情的我,
開始反思自己的態度轉變和動機。

一直是政治冷感的人,不看電視和報紙,3.18(二)開始從網路上看服貿相關消息,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情緒,只是覺得一路為弱勢發生的學生團體好勇敢,
按按讚,繼續過著自己的教師人生。

直到3.21(五),寒冷的夜看到一張照片,就一直揪著我的心,
待在屋裡都感到寒意的晚上,靜坐的民眾躺在大馬路上,縮在毛毯裡,而我吹著暖爐,
我想著:到底是什麼樣的決心和意志力,讓大人眼中的草莓族願意這樣受寒受苦?

新婚的一個月裡,我們回到工作崗位,開始計劃著蜜月和思索婚後的生活樣貌,
3.22週末,好不容易終於可以聚在一起討論,老公本來不想去,
但看到那張照片,我們一起去了立法院外的濟南路,
一開始站著在講台旁的人行道上,不知道會留多久,
後來坐在地上,我們聽了一下午的演講。

一開始讓我揪心的是一封來自遊民伯伯的信,我忘記了主要的內容,
約莫是:他說自己一事無成,但很謝謝這群學子站出來捍衛台灣,
沒什麼可以貢獻的,只有把自己少許的積蓄捐獻出來,表示支持。
這時候我眼眶就泛紅了。
再來許多學者輪番上台演講,講條例的,講立場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臺大社會系藍佩嘉教授的<服貿·遷移與勞動>
融會貫通後的利弊分析,讓我銘記的卻是她人文關懷的體現。
另外,讓我放在心上的還有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的感觸,
他平實的語調描述著香港貧富差距的擴大,被污染的生活環境...等等,
他特意飛來台灣要告訴我們,兩岸服貿條例落落長很難懂,
就來香港看看吧,
香港的平民階級(現在已沒有中產階級)都不喜歡現在的香港。

我想著:
台灣不可能不走向全球化,台灣或許終究會被統一,
然而,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台灣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為了經濟,我們就這樣甘心奉上我們原先的自由價值與種種美好嗎?

新婚,我們比婚前更周延地話/畫著未來的生活,
我們可能會有新的家,我們可能會有小孩,我們過著什麼樣品質的生活,
我們來自平凡的家庭,還不錯的學歷,但卻憂心未來,
看看更優秀的朋友們,為什麼我們這一代都在無奈與苦惱?

新婚,我們一起找到了新的出口:捨得與豁達。
不一定要買房,不過奢侈的生活,不留財富給小孩,
只要我們能擁有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就有終極貨幣:快樂。

我錯了,我們以為戒嚴離我們很遠。
1949~1987,我出生那年解嚴,我以為自由是天賦人權。
3.23(日)到3.24(一)的深夜,我不敢睡,很多人都不敢睡,
看著網路實況連結的腥風血雨,我好想放聲大哭,到底是怎麼了?
FB上愈來愈多對立的評論,也有好多造謠的報導,孰是孰非我好困惑,
好困惑,好困惑。

但那把人像狗一樣拖行,亂棍揮舞,滿臉濺血的一幕幕,真的讓人好痛心也好害怕,
原來在國家機器前,是可能會被亂棒打死的,即使你沒有惡意,即使你沒有任何武器。

我這幾天其實想過,我們還算年輕,不喜歡這一切,
其實可以有其他選擇,
我們可以精進自己的專業,到較理想的國度工作和生活,
但我們深深知道,失根的蘭花終究要回來的。

3.25(二)晚上,我又去了一次立法院外,濟南路。
老公在新竹上班,叮嚀我要小心,支持我,也希望幫他都盡一份心。
我在行政院外看到了拿盾牌的警察被民眾罵,好難過,我相信他們都是出於無奈。

這個晚上,是生命教育與台灣歷史的講堂,
講者有外國人,待了一甲子的傳教士,鄭南榕的遺孀,退伍軍人,
研究生,家庭主婦...等等,沒有政治的激情,只有深刻真實真誠的分享。

這個夜晚,讓我想寫下這篇文章,給未來的自己和小孩,
我們沒有選擇逃避,沒有沈浸在小確幸,我們選擇參與。
過程中或許不小心被混淆了視聽,或許哪裡不夠理性,對不起。
但是,我們嘗試更了解不同的聲音,聽到更多生於斯長於斯土地的故事,
有感覺,有靈魂,有思想,有生命力,這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
這是在螢光幕前,扉頁前,口耳間無法體會的。

我們沒有像Helen Keller "Three Days To See"課文中所提到的:The seeing see little.
我坐在講台前,努力看著每一個人的臉,
課文裡對蘇利文老師的描述,就在眼前,溫柔且堅定。

愈來愈亂的世界,或許是新的契機,
"We are at a crossroad. Who are we? Who are we choose to be?"
我在這個影片找到了希望,也隱約領略了解決或更好的方向,
寫給27歲的自己,新婚快樂,生日快樂。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2014.1 京都踏雪小蜜月

自從決定拍超級自助婚紗後,就打算到國外小旅行順便取景,
查了好久的巴里島(Bali)行程,快要決定下訂的前一晚,
機會人R打來說:「我好像搶到蜜桃航空的一千元機票了!!」
欣喜卻有點遲疑的規劃人N也在隔天加入搶票行列。
當時的心情記錄:
暑假時,去了京都,意猶未盡,
說好了以後冬天再去踏雪。

殊不知...

我的未婚夫搶到蜜桃航空高雄-關西新航線的特惠票台幣1080元
計劃趕不上變化,
原本的婚前小蜜月就從南洋巴里島變成古樸京都踏雪之旅囉~

請推薦賞雪好去處~
目前計劃:大原三千院 美山 嵐山
這次的旅行,雖帶了單眼相機和腳架,但卻只有拍婚紗照時才刻意照相,
漸漸察覺,若是旅行不為了炫耀而拍照,不為了證明什麼而記錄,
嘗試不刻意拍照的悠閒,悠哉自在享受當下的美好。

二訪京都好好住:
暑假在京都時,住在鴨川旁的Hostel,很喜歡和各國旅客邂逅的氛圍,
這次,我們訂了這家在2013.10才開幕的Piece Hostel(京都車站後站步行約十分鐘)
不僅交通便利,環境雖簡單卻舒適乾淨,價錢合理(兩人雅房五晚約9000台幣),
每天早晨還附早餐(米飯,醬菜,麵包,馬鈴薯沙拉和濃湯),
住在這兒,我們一起觀察形形色色各國旅客,然後計劃著世界地圖的夢想。

二訪京都好好玩:
2013.8的日本輕親青旅行走訪了許多京都的景點,
2014.1再訪京都,就是為了美山和大原三千院的雪白美景而來,
這次,我們走隨性路線,到了京都後才隨著心情排行程,
悠閒,自在。

很幸運的,第二天在河原町就遇上了京都的初雪,我們在京都,大雪紛飛實況轉播

第三天,大原三千院的雪只有一丁點,還是喜歡這裡的涼涼夏日。

第四天,京都美山雪燈節的驚豔和感動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剛從暖氣十足的公車下車,戰鬥力十足的新郎新娘立刻拍了許多雪地照。

          

                              更多雪地婚紗照在此:N&R's Wedding點點印婚紗本


二訪京都好好食:
走訪宇治時,一嚐抹茶名店“中村藤吉”的抹茶蕎麥麵,深深地觸動味蕾。




受了深夜食堂的影響,在京都有名的浪漫家居酒屋點了明太子茶泡飯,
簡單卻雋永的味道真的讓人魂牽夢縈呢!
R點了好多串燒,好吃又便宜,讓人更是嘆息台灣的物價呀。


京都車站裡有名的“名代豬排”,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入口即化的濃郁茶碗蒸,
日本“白木屋”是類似和民的簡餐店,也平價又好吃,
京都街頭的鯛魚燒,大原三千院的烤仙貝,美山的暖暖牛乳,
旅行中的嘗到的美食好像再也不會見面的戀人,放在記憶裡回味。

N&R隨性也有個性,
踏雪婚紗照,回憶是真實的。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親密關係:關係花園專書閱讀

        閱讀此本書期間,每隔幾頁便貼上螢光的重點標籤紙,真的是句句珠璣啊!閱讀的時候有種似曾相似的熟悉感,原來裡面引用了很多榮格個體化的理論,剛好我們這學期在佩怡老師的生命本質與願景規劃課討論很多「自性」與「自我」的辨別,讀來更是倍感親切,更覺得無論是工作或伴侶,我們都在尋找那個The one,然而,我們其實應該先要向內尋那個異性的自己,也是榮格所說的內在的「阿尼瑪」或「阿尼瑪斯」。

      榮格:「個體化就是活出個人最完整的自己。為達成完整(wholeness),我們需要提升個人意識狀態,以對無意識有更廣與更深的接觸與理解,讓兩個心靈世界相互接納彼此的存在。」我意識到,我是想像榮格一樣,去找自己。榮格描述的「大我」好浪漫,讓雙魚座的我心生憧憬。我想去更靠近大自然,我想去瞭解人類幾千年來的歷史,我想去世界各地看看教育的方式,我想藉由旅行釐清目前混沌的心靈。這幾年的教書生涯,與學生的磨合,確實體會到:心境與環境並非是常態不變的,自己和世界都是有機體,一直在變化。週間晚上,藉由遠離科技產品的獨處時光,慢慢的倒空自己,靜靜的聆聽原始的召喚。即使,目前那聲音好像還不那麼清晰,但我的確聽到那微弱的呼喚聲了。

      拼湊這學期個體化的歷程,反芻自性的喜悅。準備婚禮的過程,我們不害怕揚棄世俗的商業模式,兩人同心自己拍婚紗,發想創意動作和攝影角度,過程中,更是修煉兩人的默契與回憶。原本和媽媽間緊張的關係,慢慢學習柔軟傾訴,以更能敏銳感受到母親的愛。本來很愛規劃未來的我,看到比較順著機會走的未婚夫能掌握機緣,領悟到要釋放主導權,讓兩人的都能輪流做決定。

      對照書中親密關係的幾個階段,交往將近八年的我們,目前的狀態比較像是「共同創造期」。經歷過大學的浪漫期、權力爭奪期和畢業後的整合期,到這一年來的承諾期,我們一起準備婚禮與拍婚紗照的四個多月來,真的很有共同創業的心流。

      從十月公佈結婚訊息以來,開始陸陸續續籌劃婚禮,過程中經歷的不捨、興奮、衝突、不滿種種情緒交織。很感恩的是,我的未婚夫總是陪伴在我左右,我們分工合作,將婚禮當作我們人生第一個Project

      這一年,我一直在思索婚禮的意義。本質上,我們追求自然和真誠,盡量避免許多禮俗的繁文縟節,或是近幾年來排場擺闊但缺乏意義的浮誇事物。討論許久的我們,心目中的婚禮藍圖和意義愈來清晰。關於結婚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想當公主,也不想當明星,更不想商業化的新娘換裝秀只想開心地做未婚夫的新娘,爸爸媽媽的出嫁女兒,公公婆婆的準媳婦。

      有了同樣的想法後,我們真的一切都不假外人之手,自己買禮服,拍純自助婚紗照,玩到哪拍到哪。自己學化妝和髮型,拍照和後製,過程中更是享受那有溫度有回憶的婚紗照。誠如一位人生中重要的貴人導師所言:「希望我們在兩人每個同心的日子,能繼續保有最初的真情和可貴的獨特性。」我們珍惜這齊心準備珍貴的一點一滴,更是期待婚後共同經營的溫暖家庭小故事。

      自己拍婚紗照的過程難免會有摩擦,然而,我們總是不壓抑自己的情緒,當下冷靜表達,事後感性描述當時的心境。例如我們這週末帶著腳架,換上白紗去一家常泡的咖啡廳紀錄點滴,途中我未婚夫去上廁所,我一個人在咖啡廳裡準備,然而店裡人來人往,客人一進門直盯著我們這桌看,穿著白紗的我有點窘迫,因此裝忙去調整未婚夫已設好的拍照模式。未婚夫回來後發現相機不能使用,怪罪於我,而我也立刻動防衛機制,責怪他怎麼去那麼久,拍照的情緒便陷入僵局,還好未婚夫調整好後,我省思自己的情緒,自己太著急也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境,後來態度軟化溝通。後來,反思之前衝突的例子,覺得自己真的太急性子也比較不願意認錯,還好未婚夫是個修養不錯的男人,可以帶我以後設認知的方式看當時的情境,進而理解彼此當下的情緒。

    很喜歡一句英文諺語:“Love is the greatest adventure.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層次或角落的感覺或經驗值得我們一再探索和更加理解,進而更自在和坦然。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在二十六歲的青春年華走入婚姻,帶著有點可惜的眼神,好像結婚後的女性就自斷發展生涯所願的可能。

      前半年,我也有這樣的掙扎,但是反覆思索自己最想要的人生願景,便是建立一個家庭。雖然還是有出國生活一陣子的夢想,但是,和未婚夫商討之後,他也有相同的藍圖。在我們的親密關係裡,我們不會互相牽制,反而藉由對話和相處,讓彼此更理解自己。由於相愛和理解而結合,因此結婚並且生兒育女並不會帶來束縛的壓力,更像一種攜手面對未知和迎接希望的旅程,我們將帶著關係花園這本書,上路。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生命本質與願景規劃期末報告

ㄧ、正向心理學
    以往對於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的刻板印象是針對需要諮商或是輔導的人,而這些人通常是於生活、課業、工作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是遇到阻礙。人們熟知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分工更加精細、人際網路更臻複雜,因此現代人的生活愈來愈緊湊、心理和生理壓力愈形巨大,「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應運而生,幫助人們養成健康與強壯的心態面對問題、釐清情緒和解決問題或放下問題。

     很有趣的是,身為高中英文老師,在還未進到心輔所之前即接觸到正向心理學的概念。一年多前,教授高二下的第四冊第六課三民版英文課時,課本有選文哈佛大學教授Tar Ben-Shahar的一篇文章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er Living,裡頭有提到六種方式是維持生活的平衡的方法與關鍵:

1.      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be human.
2.      Do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give you pleasure and provide you with
   meaning.
3.      Happiness depends mostly on your state of mind.
4.      Simplify your daily tasks.
5.      Pay attention to your body.
6.      Express gratitude, whenever possible.

    接觸那篇文章之後便開始察覺自己情緒與動機,並且身體力行。回顧正向心理學帶給自己的影響,不僅工作與生活更有效能,也更能維持身心靈的平衡。除了自身的改變,察覺到正向心理學最奇妙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旁的人,漸而擴大到學生、同事與社會。

      正向心理學的探討主軸與應用讓我一步步達成當初決定報考師大心輔所的初衷:改變組織風氣。身為高中教師,身處班級組織的領導者與學校組織的中堅份子,初任教師對於班級經營的權威和自主的界線還未拿捏得當,因此帶人難帶到心,班級氛圍與效能未能彰顯;學校體制的僵化與缺乏公平分工的機制,因此許多事務皆落到新手老師身上,自己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內心愈感失衡與不滿,況且自己在第一年也觀察到科內與校內的氛圍因為不公義的制度,使得人心疲憊與扭曲,可以預見未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學校與教師工作愈漸繁重,若非建立分工合作的制度與更和諧與開放的組織氣氛,將會在十二年國教的大浪中被吞噬,教師過著疲於奔命、怨天尤人的生活;或是另一種極端,教師擺爛與推託工作,影響學生的學習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如何讓自己有良好的平衡呢?這是一個我不停在反思的問題。閱讀正向心理學的文獻後,讓我對人生追求的幸福定義與方法更具體化:Pleasure, Mind Flow, Meaning,此三要素都要兼衡,才能時時保持愉悅與平靜的心情,也能強化自身的潛能,將之發揮到最大,所以,我要更踏出舒適圈,去尋找心流帶給我時間扭曲感的悸動!

二、The Happiness Project 快樂生活提案 by Gretchen Rubin



    反思自己二年多前報考心輔所的動機,便是找到更深層的生命意義,落實更貼近自己的人生願景,說穿了就是讓自己更快樂,生命更踏實,內心更充實。就讀期間,認識了「正向心理學」,除了開山祖師Seligman的理論,我也讀了Tar Ben-Sharha的著作,很喜歡此學說對人類心靈和行為的解析和實作,他介紹的許多「更快樂」小方法,很像日語的「小確幸」,是一種微小,但是確切的幸福。對我來說,許多物質滿足和世俗價值只會讓我離快樂愈來愈遠,面臨人生重大關卡的結婚之際,更是發現,我和未婚夫的價值觀和台灣主流社會的想法有許多格格不入,但也更提醒自己要堅持保有那可貴的初衷,勇敢踏出舒適圈,順著真實自我的感召(Calling),往不壓抑自我,追求自性的道路前進。

    想要更具體實踐正向心理學的我,碰巧今年歲末讀到一本令我心靈閃耀著希望光芒的書,中文譯為“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讀完後躍躍欲試,也想分享給許多相似的心靈。以下是這本書的簡介:

    活得很悶?一成不變?
日子一團糟,老在疲於奔命?
老覺得幸福快樂,沒有降臨妳身上?
身為提案高手的葛瑞琴,幫別人寫過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提案,
自己卻深陷一團混亂、不開心的生活中。
夠了!她決定為自己的幸福,也來寫份「快樂生活提案」,
而且認真地花一年時間,投入有趣的快樂生活實驗。
結果,意想不到地,讓自己過了還不錯的一年
  帶著幽默和洞察力,魯賓循序記錄了這十二個月的生活歷險,親身嘗試種種年老的智慧、現今科學的研究,以及大眾文化中有關如何更快樂的各種課程。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到自然散文家梭羅,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到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還有達賴喇嘛;看哪些建議是真正管用的。
  她的結論往往出人意表──她發現金錢的確能買到快樂,只要花得明智;她發現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快樂的,你就能快樂;她發現挑戰是快樂的活力泉源;她發現「正確的吵架」甚至比不吵架好;她發現失敗中也藏有樂趣;還發現當我們有所成長時,就會快樂。
  更棒的是,她發現快樂的神奇魔力是:即使遇上糟糕的一天,那也是「好的」糟糕一天……
本書特色
      作者法學院畢業的背景,讓這場快樂實驗,交織理性思維的辯證與柔軟感性的生活想像。
      找回快樂,不需要改變人生。不是人人都具有冒險家精神,作者也是,她所提倡的快樂實驗,是實踐在生活中的各處小地方,微小的變化就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作者同時在部落格上經營她的快樂提案,書中收錄作者與眾多網友互相激勵、成長的精彩互動。
      每個人的快樂提案肯定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啟發快樂的點子無所不在,誰能保證這本書不會是讓你開啟快樂的關鍵呢。

     從十月公佈結婚訊息以來,開始陸陸續續籌劃婚禮,過程中經歷的不捨、興奮、衝突、不滿種種情緒交織。很感恩的是,我的未婚夫總是陪伴在我左右,我們分工合作,將婚禮當作我們人生第一個Project,其實這一年,我一直在思索婚禮的意義。

    本質上,我們追求自然和真誠,盡量避免許多禮俗的繁文縟節,或是近幾年來排場擺闊但缺乏意義的浮誇事物。討論許久的我們,心目中的婚禮藍圖和意義愈來清晰。關於結婚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想當公主,也不想當明星,更不想商業化的新娘換裝秀只想開心地做未婚夫的新娘,爸爸媽媽的出嫁女兒,公公婆婆的準媳婦。

    有了同樣的想法後,我們真的一切都不假外人之手,自己買禮服,拍純自助婚紗照,玩到哪拍到哪。自己學化妝和髮型,拍照和後製,過程中更是享受那有溫度有回憶的婚紗照。誠如一位人生中重要的貴人導師所言:「希望我們在兩人每個同心的日子,能繼續保有最初的真情和可貴的獨特性。」我們珍惜這齊心準備珍貴的一點一滴,更是期待婚後共同經營的溫暖家庭小故事。

    站在這意義重大的生命路口,也在歲末年初的此時,回顧今年,很多回憶湧上心頭,想送給自己一個過得還不錯的明年,因此,我也來著手一個明年的「快樂生活提案。」

一月 家人與回憶,京都與婚紗。
     寒假,回南部取暖,和家人培養情感,做做家事,煮煮菜,打掃家裡,拾起小時候的點滴回憶,整理入心房。
     和未婚夫去日本京都踏雪,拍自助婚紗,讓創意流瀉,放慢自己,靜靜體會冬天的古都與內心。

二月  Nicole & Rons Real WeddingN&Rs 圓融與堅定。
      二月份是我們的婚禮月,訂婚宴和結婚宴,我們一手包辦婚禮佈置和婚禮流程,不做作不拘泥,我們的婚禮,呈現最真實的自己。

三月  二七歲生日禮物,人夫人妻下廚趣。
      婚後的第一個月,婚後的第一個生日,所謂「食色,性也。」每週末,一起構思菜單,一起洗米作菜,一起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

四月  心理學融入英語教學,讓學生認識自已。
      善用我的跨領域教學,用英文心理學問卷帶領學生認識自己,辨別動機,發掘潛能和想望,讓英語教學脫離機械訓練,進到人文素養層次。

五月   我的父親母親,他的父親母親,我們的父親母親。
       世界上唯一一個一加一大於二的公式,是家庭。來自不同的家庭,理解彼此的家庭,愛與關懷彼此的家庭,學習從中建立自己的家庭。

六月   畢業季,論文季,思索與整理的季節。
        Commencement,是畢業,是萌芽,是開端。想想這一學年,可以添加的,可以減少的,可以調整的,可以重複的,可以隨性的,可以嚴謹的。論文,同理可證。


七月   歐洲蜜月背包旅行,上路,迷路,找路,路上。
       我們把旅行當存摺,將回憶存在世界各地。旅行,生活,工作,我們一起,聰明冒險。

八月   房子變成家,設計空間,設計生活。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有回憶的空間,才是家;一起生活的場域,才有家的感覺。我們一起敲敲打打,剪剪貼貼,設計思考,設計我們有溫度的,家。

九月   嶄新開始,紀律和彈性,瞭解和被瞭解。
       建立導師風格,讓班級運作在自成一格的心軌,然後自主。零碎時間和每位新面孔說說話,帶班要帶心,帶心要先瞭解他們的心。

十月   相似的靈魂,聚集在部落。
        和相同理念的夥伴相處,比較自在,比較有創造力,比較有心流。加入一個有興趣的社群,讀讀書,說說話,產出小作品。

十一月  落實的感恩,手作的溫暖。
         感恩,對生命的一草一物,萬物點滴。說出口,作出來,發揮手作的巧思,讓生活點綴小確幸。

十二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節慶的歡騰月,來自遠方的朋友,和去遠方拜訪朋友,和生命中重要的朋友敘敘舊,拾起那有默契的吉光片羽。

     常有人感嘆,時間過地飛快,但回憶裡卻只留下淺薄的跡印。然而,深受這本書感動主要原因是,作者說:「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很符合正向心理學裡談到的「心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很專注,很享受,不會注意到時間的流逝,正是時間的扭曲感。把一切都獻給當下,每分每秒的回憶裡都是符合內心想望。不做迎合別人的選項,作符合生命意義的追尋與實現,珍惜生命中最重要人事物的時光,才是對未來的慷慨。
 
三、生命教育的路上
    任教的學校有一位老師在推廣生命教育,也很熱情地引進很多校外資源,讓有興趣的老師組成社群,可以共同討論教學與反思教育本質。有一次的討論是以「哲學家的咖啡館」形式,邀請生命教育中心的講師辜琮瑜教授,教授從"五十而知天命"引導我們開始想像現在自己人生的狀態,描繪出自己給自己目前狀態的意象或象徵,來自各個學科,不同年齡層的校內老師們,敞開心房,娓娓道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有與原生家庭的糾結複雜情緒,看似是分享,其實是與自己更深層的對話,教授十分溫煦的傾聽和提點,彷彿是一場團體諮商,是炎炎夏日中,雨後的清新對話。

    有身為媽媽、女兒、妻子的老師分享盤根錯節的「樹」;
    有孩子長大了,屆齡退休年齡,卻開始反思自己教師生涯的「橋梁」角色;
    有在學校勤奮工作、曬得黑罵罵,回家享受一人清閑與安靜的「雲」;
    有全家人與貓咪和狗狗都繞著她轉的「軸心」;
    有剛走入教師與行政生涯忙個不停的「單擺」;
    分享的過程,我不禁想到,大家描述自己現在狀態的象徵有點像哈利波特裡的「護法」,雖然我們有時候會忙到遺忘那個象徵意義,或暫時被那個象徵束縛,但是,它會在我們需要他時,以及時雨的型態出現,就像哈利波特快被催狂魔吸走靈魂時,他的護法雄鹿及時出現一樣。

    而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意象就是:燈塔。或許,我希望自己想成為一個在迷霧中指引別人的光亮。隔天,剛好閱讀到全球正夯幸福學大師Tal Ben-Shahar的新作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發現自己更想當一座"芳香蠟燭",因為一支蠟燭可以點燃七萬支蠟燭,可以把光亮傳遞下去,讓正面的能量能傳遞出去,讓世界更美好。

    參加這個班級經營成長社群最棒的是,能繼續延續著討論的課題,與最親近的人分享,電話中重述了我們的研習內容,問我男朋友:「那你呢?你覺得你現在的狀態像是什麼意象?」原本以為偏重左腦思考他會支支吾吾講不出來,沒想到研究所畢業後才真正開始學習成長的他卻很生動的描述:「我覺得像一潭湖水,表面上雖然平靜,但湖底可能有漩渦或水草之類的。」當他描述時,我看到那湖水下的是生機盎然的生態圈,我知道,湖水會變成噴泉或是涓涓細流,流向無限寬廣的海,我們都有信心。

    這學期,在教學現場反覆出現的聲音,內心反覆出現的矛盾。我男朋友在教師節當天,給我看了TED影片:「許芳宜,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原本對於教育現場有些失望的我,看見了一線生機。在令人生厭的體制下,我不該沈溺於厭煩學生的功利,而是要同理他們的際遇,老師,是一個「窗口」,讓學生看到廣袤的世界和深層的內心本質,學習勇敢,學習改變,學習行動。

    好像夢想的輪廓又更清晰了些,之前在哲學家的咖啡館,對自己志業的意象描述,暫時想到的「燈塔」或是「蠟燭」都讓我有點忸怩,犧牲奉獻讓我好有壓力,畢竟本質上我還是喜歡做自己,喜歡旅行,喜歡教育,喜歡分享,「窗口」的意象,讓我比較自在和自適。

   
想起一位生命中很重要的朋友說過:對學生來說,學校是他一輩子待過算是相對單純的地方,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孩子,老師更是他僅能期盼的重要他人,
不管我們的努力能不能立干見影,雖然往往都不可能,但是,這份工作能陪他們走這麼一段路,是很有意義的。」我依稀看見,學生那閃閃發亮的眼神,才是鑽石。

    這陣子一直在思索下個階段的自己,對校內英文填鴨式教學和行政分數取向的不認同,我似乎覺察到,我們的教育似乎不是在整合個體的「能」,反而是在受教育的過程,原本人所擁有的「能」隨著受教育的過程,被剝奪了。例如:壆習語文原本是習得溝通分享的工具,卻在反覆練習文法中,心繫正確性而不敢表達;上學原本是啟發人的潛能,卻在追逐學業成就中,抹煞了原本的好奇心;人原本有生火煮菜的原始本能,現在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傾向外食;父母原本有維繫家庭親密關係的原始動力,卻因為生活忙碌或比較心態,把小孩送進補習班,外包家庭教育的責任。

    這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自己還是喜歡當老師,但只是厭惡當個拿著鞭子在後面鞭笞學生的馴獸師,也不想讓誤導學生鑽營英文文法,目光如豆地只會追求高分,而埋沒藉由語言去認識更廣袤世界的動機。很幸運地,社群裡的生命教育老師給我個指引,或許「生命教育」教學會更適合我的屬性,期待下一個階段的自己能更臻自性。

四、夠好的人生選擇:Derek Sivers at TEDxTaipei 2012


    「人生的意義?或許,人生根本就不具意義。」   

    最近看到這部演講,很震撼,很感動,也或許讓正在探索人生意義的我們,有種釋懷的情感。我們總是喜歡為事物下定義,人生也是。

     首先,他說:「人生就是抉擇。」在這理性的世界,他反其道鼓勵大家相信自己感性的力量,相信直覺的呼喚,或者,相信一種理性與感性的融合,然後做決定。並且,相信人生有捨有得。人生很好玩,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但你不可能擁有全部你想要的。

    然後,「人生就是時間。」這也像是我之前的詮釋,從事心流感較高的工作,幸福感較高。還有,把時間獻給當下,才是對未來自己的祝福。

    接下來,「人生就是回憶。」所以要嘗試新事物,勇於冒險,那構成回憶的點滴。

    再來,「人生就是溝通。」他舉一個語言與文化的新穎例子,他在各國工作後,發現:「不同國籍的人對quality這個字的定義有差異。講到quality這個字,美國人會想到這行得通,然而在韓國人會覺得是全新的,但日本人又引申為完美的意思。」
  
   「人生就是快樂。」
   「人生就是學習。」
   「人生就是…………

    我們的教育總是要求學生背下種種的定義,然而,卻沒有機會讓他們體會這定義的不同情境,往往只會紙上談兵。

    講者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以上他對人生精彩的定義和故事,而是,最後他說:「人生就只是人生。人生本身就不具意義,你不過是把任何適合你的定義套在自己身上,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拋棄、剔除那些扯你後腿意義。對多數人來說,那些阻礙我們成長、前進的藩籬都只是你我的想法而已,因為我們都習慣賦予事物意義,然而,一旦我們領悟到人生其實不具任何意義,我們便所向無敵。」

    或許體制僵化,或許人生艱難,或許責任眾多,但那都是人家說的,那是別人對人生的定義。或許,無須把一切事情複雜化,或許可以勇敢捨棄比較的觀感,或許不要再自我欺騙,或許可以更心無旁騖地與親近的人,熱愛的事物,繪寫回憶,醞釀快樂。人生,自己定義,多簡單,多自在,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