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The Startup of U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e Startup of U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Ch.20 最想去的地方

歐洲旅居40天寫了一年,來到最終章,也尋得最想去的地方。

書寫過程,反芻自己旅行前、旅行中與旅行後的憤懣、批判、欣羨和淡定,
才發現一路順遂的自己,在職場上遭遇人性黑暗面竟會如此地不知所措,
上半年因而情緒凌駕理智,主觀與壓力逆襲,影響心情與工作。

縱使踏遍歐洲的土地,視野寬廣了,心境卻依然狹隘?

的確,上帝不會給過不去的難關,
除了眼界的開拓,還需要琢磨心思的慈悲。
藉由心理學專業,我開始研讀靜心的書籍,冥想與靜坐成為生活一部分。
(雖然有時候太累,會偷懶靜躺 :P)

隨著論文的順產與靜心的交互作用下,找回熟悉的理性與摸索柔軟的同理。
最珍貴的感謝能力回來了,不再憤世忌俗,而是知福惜福。

“謝謝桃園高中裡,這塊遠離塵囂的桃花源,陪伴我走了五年,
從班級經營讀書會,育才社群,到學創班,
為回到教育本質努力的老師們,
給我溫暖的港灣停靠,借我厚實的臂膀依靠,
即便離開桃高,這裏,永遠是我教育的心靈原鄉。:)”




以人類學家go native的精神旅行,
融入當地日常寫進自己的人生故事,
讓自己註記在當地人生活回憶點滴,
go native就像同理心的聆聽,知易行難,
我們在旅行中,學著了解與被了解,理解與被理解,
我們,更慈悲,更包容,更理性,更宏觀,成為更好的人。

家鄉或異鄉的旅行,孰對孰非,何須論戰?

喜歡遠方悠閒自由的涵養與氛圍,也熱愛此岸機動與便利的不眠島生活,
旅行,不用灑漫天銀子呀,不是為了炫耀啊,不需要證明甚麼吧,
只要一個起心動念,就去。

閱讀心理諮商師黃錦敦的旅行記事「生命,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欣喜的怦然著,原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生命。
準備好了解與理解的行李,探尋愛與生命的本質,
好好聽爸媽說話,準備和阿嬤聊她的躲空襲的日子,
最想去的地方,是忽略好久的地方。

思索許久的導師班離別禮,
身為一年的導師,我究竟想帶給學生什麼呢?
市政府站那穿著背心,叫喊著「大哥哥、大姐姐」的拙樸身影浮上腦海,
猶想起五月份帶學生參加耶魯大學的模擬聯合國,邀請劉安婷當開場人,
至今仍縈繞我心中的: "Maybe you think you are brilliant, hardworking and you take everything you own for granted. But actually you are just luckier. You are just luckier than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for survival"

回想起她分享的故事,還是不禁感動盈眶。
或許,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那麼大的勇氣,義無反顧,
但我們總可以離開一下世俗的塵囂,
走到他人的生命裡,讓他人走進我的生命裡,
看見生命的堅韌和純粹的美麗。

手工餅乾的包裝寫著「看見未來,相信自己,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即便心智障礙,但那烈日高陽下,聲聲力道也正演譯著生命。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

SLP Taipei 2014

你為何想加入SLP? (100字以內) [Why do you wish to join the Startup Leadership Program? (maximum of 100 words)]

教育不是注滿一盆水,而是點亮一盞燈。
身在教育現場,看到台灣的困境與向上的可能,
期許以自身的連結將與時俱進的教育力量發散出去,
點亮一位老師,便有點亮一群學生的可能。

以批判性思考的專業,結合設計思考的實務,
分享實作英文與班級活動教案和多媒體媒材,
拋磚引玉,啓發教師自主思考的專業,
形塑正向開放的交流教學氛圍,
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與學。

請舉出您曾參與或協助創立的創業者的社群。此處可包含您與其他新創企業、投資者、和專家的人脈與關係(最多100字) (或) 您是否曾對任何個人或團體作出了影響或貢獻?若有,請具體說明過程和日期(最多100字) Describe an example where you were involved in buil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community. You may includ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networks to other startups, investors, and experts. (maximum of 100 words) (or) Have you had an impact or made a difference to any individual or group? If yes, please describe how and when.(maximum of 100 words)

2011.12~迄今    台師大英語系常邵如教授國科會計畫「以台灣高中為主的多面向英語論辯推廣計畫」之 「那些年,嚕比一家人爭辯的大小事—論辯生活化首部曲」台師大英語系常邵如教授、桃園高中柯定吟老師、壽山高中沈郁汝老師合著。

藉由和師大教授合作的此計劃,推動英文科融入批判性思考的教學,因而策劃桃園高中特色招生計劃,並代表向教育局發表。

以批判性思考為主軸的教學與班級經營,帶班三年,由學生與家長回饋深感批判性思考對於青少年生涯規劃與生命教育的正面影響力。

目前除了在本校推行,也藉由此計劃讓各地的高中老師一起活化高中教學。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國教院創新媒體比賽:Prezi "Have a Good Four Years"

國家教育研究院
102年度全國教師創新教學媒體競賽」課程腳本設計大綱
    別:□國小組(含幼教)         □國中組            高中職組
單元名稱:Have a Good Four Years  畫面號碼:                       

畫面設計                             畫面設計說明




信封為象徵,以老師身份送給高中畢業生一封信,簡報方式呈現展信的過程,帶領學生一同思考大學教育的意義,引導學生建構與規劃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文字
1.  三民版第六冊第十課“Have a Good Four Years
    課文內容:哈佛大學校長對大一新生的演說摘要
2.  桃園高中英文科老師部落格記錄英文課討論活動

旁白
1.  桃園高中英文科老師講解課文內容
2.  桃園高中英文科老師講解班級討論活動的學生答案
3.  桃園高中英文科老師對高中畢業生的期許

音樂
桃園高中第六十屆畢業典禮自創畢業歌
作曲:羅令珆
作詞:張書樵

影片
1.  簡報內嵌“You are not special.”新聞片段
2.   You are not special.”完整演講 


國家教育研究院
102年度全國教師創新教學媒體競賽」操作手冊
    別:□國小組(含幼教)        □國中組         高中職組
一、  作品名稱:Have a Good Four Years
二、  適用對象(年級、學年):高中三年級下學期
三、  學習領域:高中英文 單元主題:三民版第六冊第十課 
     “Have a Good Four Years”

四、  內容摘要:
結合三民版第六冊第十課“Have a Good Four Years”課文,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與世界趨勢作連結,進行一系列畢業企劃、回憶、反思、創造與行動,啟動學生認知與情緒的連結,實踐青春熱血的想望。

五、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回憶高中生活蒐集素材,閱讀哈佛大學校長對大一新生的演說摘要,引導學思考未來大學四年學習與生活的目標。延伸課文內容,小組討論,結合生命經驗的深刻覺與探索,藉此啟發學生大學學習的正面態度。

六、  使用環境需求:
1.硬體需求:
Windows
l   Microsoft® Windows® XP, 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Server 2008, Windows Vista® Home Premium, Business, Ultimate, or Enterprise (including 64 bit editions) with Service Pack 2, Windows 7, or Windows 8 Classic
l   512MB of RAM (1GB recommended)
Mac OS
l   Intel® Core™ Duo 1.83GHz or faster processor
l   Mac OS X v10.6, v10.7, or v10.8 
l   512MB of RAM (1GB recommended)
2.  軟體需求:
l   需連接至網路以達到最佳多媒體效果。

l   Youtube, Prezi


七、  安裝程序:
1.檔案已儲存於光碟,直接開啟即可,不需安裝。
2.必須有網路才能觀看檔案裡的影片。
3.Prezi為新型雲端簡報軟體,也可直接上網觀看此簡報,

八、  軟體操作要領及程序:
1.  開啓Prezi檔案。
2.  點左下角播放鍵,搭配聲音講解自動播放。
3.  若要關掉聲音,點左下角播放鍵旁的音量鍵即可轉成靜音。
4.  若要自行控制投影片,影片正下方有左右鍵,可控制投影片。
5.  檔案內容的Youtube影片檔必須自行點播放鍵,才會播放。

九、 作品說明(教學指引)
1.  以圖像化的整體思維,解構課文內容。
2.  以提綱挈領方式,製作投影片。
3.  提供不同觀點的影片,鼓勵學生多元思考。
4.  結合學生作品呈現,激發學生將想法具體呈現與行動的能力。



不管得獎與否,
這是我們第一個共同創作的寶貝,
何其有幸,
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