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影片觀賞與人格理論解析個人書面報告:心中的小星星

      本學期任教高一體育班,為了使生硬的英文課程更有趣,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和生活連結的思考,因此我會不定期準備影片播放,並帶領學生進行觀後心得討論與分享。由於運動員的專業訓練繁重,除了基本學科能力的培養,我期待能藉由教學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想像,培養運動員不只是勞力的專業,還可以有勞心的培養。我在挑選影片的準則大略以「運動、教育」相關,期待能喚起學生的共鳴,能連結電影情節於生活,展現真正的力與美。

    Taare Zameen Par/心中的小星星」即是其中一部令我們感動滿滿的電影。學生的評論如下:

     「不是每件事都要用責罵來解決,而是先看到哪裡有問題。」
     「互相尊重別人,以及是否知道他的需要是什麼。」
     「我覺得當初老師就該注意這特別的學生,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該多關懷。後面也因那老師小時候跟他一樣,所以老師幫助了他,讓他有了信心。我感動的地方是最後得獎時的那一幕,因為他成功了。」
     「很高興在以翔的生命中出現了一位改變他生命的人,這部片真的值得看。」
     「以翔有閱讀障礙,但是大家都以為他是懶惰、不用功,直到遇到一位瞭解他的老師,發現他的畫畫天份,我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定都有他的天賦。」
     「我覺得世界上有障礙的小孩都應該被關注、被關心,也需要很多像那種老師一樣的人。」

      雖然體育班的學生文字與表達觀後感較不流暢,但是,和他們一起觀影與討論的過程,發現他們細膩的觀察力。例如:他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拿中文的玩具要爸爸念出來,讓爸爸了解以翔的處境;以翔的爸爸到學校找老師,老師真心的給他建議,他走出大樓時,看見以翔專注地念著公佈欄上的英文,以翔的爸爸哭了,並掉頭走掉。

      體育班的學生看到以翔,似乎看到了他們自己。在正規的教育體制下,他們容易被標籤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學生,許多的學科老師比較不能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與學習動機取向,可能就因為他們不符合一般學生上課的情境而對他們有負面看法。看到了以翔,他們也看到了希望。他們更是明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毋需陷入標準化的測驗或規準的標籤文化,只要善加發揮自身的天賦,的確會有不凡的表現與快樂的生活。 
   
      電影令我最深刻反思的部分是以翔的爸爸,如同傳統的權威角色,他總是以個人的成長經歷看待一切事物,自顧自地發佈命令與規則。然而,這樣的壓迫卻讓撕裂受傷的靈魂。雖然,他的成長背景沒讓他學會如何愛人與尊重不一樣的個體,但是,真正有反思能力的人是可以在長大後繼續學習。就如同目前的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大部份在這樣教養氛圍長大的孩子,若是成為既得利益者,便會使出同樣手段壓迫後代與後輩;若是被壓迫者因此自暴自棄,容易養成反社會性格。身為人,若是沒有反思的能力,便不會成長,不會改變,固著的性格容易導致悲劇,例如鄭捷的案件以及自閉兒在捷運上被欺負的事件。

      同理心是一門需要練習的功課,有時候父母與師長自以為的善意,打著「為你好」的旗幟,仔細思索卻是在滿足自己的控制欲與尊嚴,只是把學生或小孩當成炫耀的工具。教養與教育皆是一門學無止盡的藝術,老師和家長都要放下身段,好好的聽,好好的看,觀察學生與孩子的能與不能,和他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困難或放下這個難題,讓時間來解答。

      Ishaan電影裡所呈現的讀寫困難的狀況正好與我這學年度任教班級的一位學生狀況類似,中文書寫沒有障礙,但是卻分不清楚英文的bd以及pq,雖然此困難讓他有些陷入邊緣化的危機,但是,開特殊生會議時,和他的父親接觸,發現他的父親接納他的不能,而且肯定他在藝術領域的鑽研。他看了非常多的電影,而且在上課時也樂於分享他的評論,另外,他也熱衷相聲表演,更是自願負責本屆的畢籌會的影片拍攝與後製工作。偶而,在路上碰到他為畢業典禮奔走的滿足神情,那種神采飛揚和上正課時的孤離感大相逕庭,真的很替他感到開心。真實在教學歷程遇到這位小星星,更是體會不能用單一標準要求多元的人才與價值觀,若是能讓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善加發揮,讓他們在適合的位置,他們再辛苦也會甘之如飴,更能揮灑出更具價值的篇章。

   


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我在 “Life of Pi”看見了…


(有雷)
電影結束後,才真正開始。

回家立馬上批踢踢電影版看了一篇篇的影評,
老虎Richard Parker存在嗎?
第一個故事是虛構的?
第二的故事是真實的?
食人?食母?

很多的討論、澄清和思辨,
宗教、心理學、哲學….等等層面的探討,讓我又領略了一次。
但這別人都講過了,也是別人的人生。

而且不管是真是假,對我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瞇起彎彎的眼睛看到了一幕:
Pi馴服Richard Parker那一幕,
很震懾,很有感覺。

對我而言,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
因為我們之所以成熟和成長都是因為馴服了原始獸性,
食色的確性也,但是身為人卻可以體會到更高的層次。

本我、自我、超我,
也許也呼應Maslow的需求理論。

當真正意識:身為人的高度可以無限延伸,
那一切的紛紛擾擾、怨恨妒忌、浮華比較,
站在巨人的肩膀同情無知。
當真正覺醒:身為人的價值可以無限寬廣,
那一切的外在輸贏、名利、容貌、裝扮,
多麼得雲淡風輕。

而故事結尾,老虎離去,
All of life is an act of letting gobut what hurts the most is not taking a moment to say goodbye.”
「人生到頭来就是不停地放下,可最痛心的是,我都没能跟他好好道别。」

其實我不了解這句話,
想了好久,還是不懂。

或許,我最害怕的不是死亡,
而是,我愛的人離去,
我有好多想對他們說、有好多事情想一起做,
一起經營情感和生活,
我不想放下,我也不想道別,
因為一切,我都還在說、還在做、還在經營啊。

所以我從沒想過要放下,也沒想過要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