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心理學專論心得 2012.12.03 情緒


       前幾次的主題都圍繞在學生為主體的討論,這次以教師的觀點出發的研究及文獻探討對於身為師者的我們十分有共鳴,也讓我們能檢視自身的狀況,意識到內在的耗能與工作倦怠感,然後反思、內省、回饋、自我激勵及增能。

        經由此次的報告,第一次意識到「情緒勞動」這個名詞,也更能為教師工作是勞心付出做為更好的註解。身處教育現場,的確感受教師每天必須周旋於不同的人際場域,在台灣高中教育現場動輒四十多位學生的班級,除了教學本科的專業,身為人師,更要懂得班級經營,引導不同社經與生長背景的學生學習,若是學生屢勸不聽、無動機、無內省能力,更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輔導。然而,為了使學生個人學習更有效能,在課餘時間常要與家長溝通,而不見得每次都能讓雙方理解其立場與觀點,共同經營學生的成長,若是遇到態度強勢與固執的家長更是消耗教師能量的主因。國際局勢變化大,台灣教育更是一夕多改的政令,底層的教師常要應付教育部與行政單位的指令,午休時間和空堂備課時間奔波於開會或處理繁瑣公務。以上所有的現狀,皆映照教師工作的心勞。

        經由更細微的觀察與省思發現,除了以上顯性的情緒內耗情況,台灣長久以來所營造的競爭教育,讓班級與同事之間皆處於隱性的緊繃和虎視眈眈的競爭氛圍,教育的本質因此被矇蔽,眾人盲目的追求虛無的榮譽而忽視人事物與環境的原本面貌或本質。台灣的競爭教育讓校園裡的成人也深受其害,總是以功利的角度評斷好壞:分數表現大勝對手為最高準則,而非回歸教育的本質: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達成自我實現與質化學習。亞洲教育最可悲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自虐強和動機低,讓許多教育工作者終日追求外在的肯定,不曾聆聽學生與自己最真實的聲音,進而追求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也讓生活和工作維持良好狀態,因此許多人即便贏得許多外在報酬,終究不得內在的滿足與幸福。

        綜合以上的背景陳述,許多內心失衡的老師和學生常常情緒不滿或失控,因此容易無端的波及他人或是用錯方法表達情緒。在這種錯綜複雜的人際組織與負擔日益繁重的教學現場,有情緒困擾的教育工作者愈來愈多。回顧兩年多來的教學經驗,自己在調整情緒的技能與修養似乎漸入佳境,反思自己的成長是藉由釐清情緒的來由與本質,藉由同理心與同情心解決情緒,再去解決問題或放下問題,以下是我的認知與情緒處理歷程:
批判性思考─同理心─內省─解決情緒─解決問題/放下問題

        紀錄與回憶自己工作與生活方式的轉變與成長,真的是心轉境轉,因而發現,妥善控制情緒與宣洩情緒,才能以不傷害別人的方式有效達成溝通,也能更認識自己與了解別人,對於自己的情緒與認知的舒適圈更為擴大,也更能自信自在的工作與生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