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過程,反芻自己旅行前、旅行中與旅行後的憤懣、批判、欣羨和淡定,
才發現一路順遂的自己,在職場上遭遇人性黑暗面竟會如此地不知所措,
上半年因而情緒凌駕理智,主觀與壓力逆襲,影響心情與工作。
縱使踏遍歐洲的土地,視野寬廣了,心境卻依然狹隘?
的確,上帝不會給過不去的難關,
除了眼界的開拓,還需要琢磨心思的慈悲。
藉由心理學專業,我開始研讀靜心的書籍,冥想與靜坐成為生活一部分。
(雖然有時候太累,會偷懶靜躺 :P)
隨著論文的順產與靜心的交互作用下,找回熟悉的理性與摸索柔軟的同理。
最珍貴的感謝能力回來了,不再憤世忌俗,而是知福惜福。
“謝謝桃園高中裡,這塊遠離塵囂的桃花源,陪伴我走了五年,
從班級經營讀書會,育才社群,到學創班,
為回到教育本質努力的老師們,
給我溫暖的港灣停靠,借我厚實的臂膀依靠,
即便離開桃高,這裏,永遠是我教育的心靈原鄉。:)”

以人類學家go native的精神旅行,
融入當地日常寫進自己的人生故事,
讓自己註記在當地人生活回憶點滴,
go native就像同理心的聆聽,知易行難,
我們在旅行中,學著了解與被了解,理解與被理解,
我們,更慈悲,更包容,更理性,更宏觀,成為更好的人。
家鄉或異鄉的旅行,孰對孰非,何須論戰?
喜歡遠方悠閒自由的涵養與氛圍,也熱愛此岸機動與便利的不眠島生活,
旅行,不用灑漫天銀子呀,不是為了炫耀啊,不需要證明甚麼吧,
只要一個起心動念,就去。
閱讀心理諮商師黃錦敦的旅行記事「生命,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欣喜的怦然著,原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生命。
準備好了解與理解的行李,探尋愛與生命的本質,
好好聽爸媽說話,準備和阿嬤聊她的躲空襲的日子,
最想去的地方,是忽略好久的地方。
思索許久的導師班離別禮,
身為一年的導師,我究竟想帶給學生什麼呢?
市政府站那穿著背心,叫喊著「大哥哥、大姐姐」的拙樸身影浮上腦海,
猶想起五月份帶學生參加耶魯大學的模擬聯合國,邀請劉安婷當開場人,
至今仍縈繞我心中的: "Maybe you think you are brilliant, hardworking and you take everything you own for granted. But actually you are just luckier. You are just luckier than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for survival"
回想起她分享的故事,還是不禁感動盈眶。
或許,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那麼大的勇氣,義無反顧,
但我們總可以離開一下世俗的塵囂,
走到他人的生命裡,讓他人走進我的生命裡,
看見生命的堅韌和純粹的美麗。
手工餅乾的包裝寫著「看見未來,相信自己,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即便心智障礙,但那烈日高陽下,聲聲力道也正演譯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