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或許,就像可愛的國文老師翡珊所說:
"雖然不知道他在桃花源裡都遇到了一些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但如果漁人真的有在桃花源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生命意義,那何必出來之後還要處處誌之呢? 有人說桃花源是要向內尋而不是向外尋,那桃花源的開啟或關閉與否,應該是取決於來到此地的旅人是否已經得到了有別與以往的改變吧!
·
每個人都需要桃花源,但或許終有一天,每個人也都不會需要桃花源。"
生活的外貌是山的稜線,起起伏伏。
脫離不了人群的生活,免不了要磨合或放下。
放下面子,就沒再怕的,
理性陳述,留了個軟釘子,
雙方都因為理性又不壓抑的表達,然後調整和透徹。
我好像往想要成為的人又靠近些了,
不因為擁有權力,金錢,外貌,觀點一致贏得認同和尊重,
而是,就事論事,頭腦清楚,大局分析,真誠省思的態度。
但,釐清,解釋和調整後,
而,仍然解不開的一件事。
明明知道那是錯誤的方向,
再怎麼努力跑都不會幸福,
那,為什麼身旁的師者都這麼做,
學生也要求快餵食他們填鴨模式?
好困惑,好矛盾,好諷刺。
為什麼很簡單也是世界趨勢的價值,
不要死讀書,不要只會考試,
多元發展,全人教育,
永遠說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呢?
因為,這裡是鬼島??????
該選擇皮亞傑的同化還是調適呢?
或許沒有受什麼啟發或從小立志,
實習的時候才決定當老師,
很僥倖的考上了還考上兩間,
太平順了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難道要依依不捨這薪水這職位然後違背理念教死書。
或許,或許,就像翡珊說:
"每個人都需要桃花源,但或許終有一天,每個人也都不會需要桃花源。"
雖然批判,雖然抱怨,
但仍然知福惜福,
因為哪個行業沒缺點。
或許,一切只是因為我太自以為有理念了。
理念是什麼?能吃嗎 (嗯哼~)
只是知道,
當高度不夠時,看得不夠遠。
會啼笑皆非,會自食其果,
像台灣炒短線的科技業,
像發言有夠荒唐的媒體產業。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