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本次主題的討論─腦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討論到教師教學方法的多元性與意義性,剛好可以對照我課堂上的英語教學實況。目前高中英文教材編製多元豐富,除了課文、單字和文法教學,還融入許多的英文歌唱與影片素材,皆能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而我也發現,將一堂課五十分鐘,切割幾部份不同形式的上課方式的確可增進學生的學習效能,除了傳統的老師為中心的講課,我時常以抽籤方式和學生進行問答,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文意與達成連結先備知識的目的。再者,我融入合作學習的概念,讓學生和同儕間激盪出自己的作品,例如用句型造句或是完成一篇英文作文...等等,讓學生學習該課課文後,除了機械化的記憶外,還能將所學習的語言和文字以自己的想法與方式產出自己的作品,如此一來,不僅能增進學生的印象,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除了英文學科教學上的突破,由於目前任教高三,再過短短幾個月,學生即將面臨接踵而來的大學學力測驗和推甄面試,有鑒於台灣學生缺乏上台表述自己的能力,因此我每堂課前會抽兩位同學輪流上台自我介紹及闡述自己想就讀科系的理念,此項小活動也可以紓緩學生高三緊張的情緒,進而達到同儕激勵與正向楷模的效果。另外,由於時常閱讀書籍與雜誌,就課本主題而延伸分享相關資訊與報導,例如三民版英文第五冊第一課: “See for Yourself”剛好是遊學打工的主題,除了以自身的遊學經驗的闡釋,還以大篇幅討論的「清大經濟畢業生當澳洲台勞」的新聞作為上課討論的主題,以批判性思考的角度帶領學生看台灣年輕一代的現實面。學生回饋反應熱烈,高中年紀的學生思想已臻成熟,也逐漸開始與社會一同脈動,若能以引領者的角度啟蒙學生的思想,學生的潛力與實力無窮,第三年的任教生活也逐漸看到教育一點一滴的寧靜卻厚實的力量,十分的感動。
然而文章中所提到:教師可利用科技融入教學,就個人經驗,目前由於場地限制,大部分學校只有電腦或投影機設備,仍然還沒有達到有前瞻性的改變或進步。曾經在TED聽過「讓天賦自由」作者「肯‧羅賓森」教授所演講的「學習的革命」,他所期待的是科技能改革教育,提供客製化的個人教學,如此一來培養出學生與時俱進的能力,此說法呼應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對話,兩個生前水火不容的科技鉅子,在一代才子逝世之前攜手取得共識的是後代的教育方針:「以科技改革學校教育,教出會思考、合作與創新的下一代。」然而,我們的改革不是太慢,而是走偏了方向,十二年國教浪費許多資源討論入學的法則與細節,卻很少人關心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希望有更多在教育的第一線工作者能喚醒大眾的社會意識,引領我們的年輕學子與國際接軌,發揮多元智能的潛力。
除了以上所述,「腦科學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這篇文章也讓我聯想「心智圖」法思維,有別於傳統的機械化記憶,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心智圖正好可以幫助現代人運用腦力組織資訊,並做更好的分析、理解、整合、記憶與發想,在新加坡的學校,已納入正規的課程,希望我能更熟悉心智圖法的運用,引導學生做更有效能的學習與思考,更甚者,創造出更有價值與符合自己夢想藍圖的人生。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