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Ch.19 故鄉?異鄉?家鄉?原鄉。

坐在圖書館的落地窗旁,靜靜悠悠地看著雨滴滴答答。
回顧這半年多來自己與台灣的變化,忍不住鬆了口氣,
洋溢著光,充滿著希望。

去年七、八月N&R's Eurotrip 歐洲旅居40天中帶著故鄉的眼光欣賞異鄉,
回台灣後,尚未療癒完全的心總是情不自禁批判故鄉尚未開展的人事物。

然而,這學期初,我在一位從美國交換回來的學生週記回饋寫下:
「我們用異鄉的好來審視故鄉的不好,是不公平的。故鄉,異鄉,家鄉,原鄉,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 或許離開,是為了回來。」

望著自己寫下的文字,我驚訝,也欣喜,
原本紛亂憤懣的心緒,竟也在自己與他人的幫助,沈澱為正向與開放的意念。

N&R's Eurotrip歐洲旅居40天從Ch.1寫到Ch.19,
前十八章的外求,旅行給了我視野,
第十九章的內尋,是一輩子的探索。

自大學以來,走過好多國家,still have itchy feet,
但是,卻沒有好好發掘與體會台灣的美,捨近求遠。

這陣子翻閱了許多旅遊台灣的書籍,
好多國外的旅人,原先不抱期待來到台灣,然後深深愛上台灣,
很羞愧,閱讀異鄉人眼中的故鄉,才恍然頓悟家鄉悠悠的呼喚。

教育政策老是在推國際觀,到底何謂國籍觀?
或許,
無關乎你語言是否流利、去過幾個國家、有多少外幣...等量化資訊,
或許,
不是政府官員老是把國外那一套西裝筆挺套在小孩體型的台灣身上,
或許,
台灣人可以更有自信地觀察、體會、涵養與樂在原本就生於斯長於斯的在地,
或許,
我們總是期待變成誰就好了,但是種種案例卻總是證實做自己才能有真實的成長與快樂。

「愛台灣」因為選舉變成濫情的口號,
不期待大政府,不期待奸財團,
更好的台灣,是因為更好的台灣人民。

去感受,去發現,原鄉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