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主題:世代正義
世代正義
1992年6月聯合國地球環境高峰會議上,Severn Suzuki(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小女生)代表兒童環保團體(ECO)對世界各國領袖的演說說到:「你們沒有辦法修補臭氧層的破洞…你們不知道如何讓魚兒回到已經污染的河流,你們沒有辦法讓滅絕的動物重新出現...。如果你們沒有辦法修補,就請不要再去破壞」。
環境與自然資產沒有替代品,一旦消耗破壞後,就無法恢復,影響後代權益。雖然世代是個相當抽象的概念,但我們認為世代正義主要內涵是指有能力(權力)決定並施行政策的此代,應考慮那些沒有權力(機會)參與決定卻又必然地承擔決定所帶來後果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的福祉,而永續發展就是減少世代間不正義的必要措施。
為此,我們訴求
l 鼓勵環境與世代正義議題之思辨。
1971年John Rawls在其經典著作《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中,嘗試以儲蓄原則(savings principle)說明代間正義的問題。由於不知道到底應該預留多少資源給後代子孫,因此應該盡可能在能力內進行儲蓄,以期做到本質上的平等。要理解上述理念,思辨與討論是推動的重要手段。但在傳統制式教育裡,我們並不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為了讓更多民眾(特別是青年,未來的決策者)接觸世代正義議題,進而關心投入,有必要透過各種方式,鼓勵大家說出「我們要的未來」。
l 成為積極參與的公民,發揮影響力。
世代公平與正義的決策必須納入主流。在民主社會裡,投票響應是政治參與的第一步。勇於發表意見、積極參與、支持認同世代正義並具備綠色素養之候選人,持續督促這些政治領袖兌現其綠色承諾,有助於達成此目標。一個屬於每個人的永續、公義的未來,需要容納不同觀點,並受到來自不同族群的刺激,積極參與的公民除實踐前述行動外,並將持續自我學習,瞭解這個改變中的環境。
訴求:回歸教育本質,讓下一代值得期待。
訴求內容:
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謝謝過去公平的教育體制,讓我達成階級流動和自我實現。
我應屆考上高中英文老師,已任教三年,憂心忡忡也充滿期待。
這一年來在新聞版面上吵得沸沸揚揚的議題「十二年國教」,一年來參與討論與蒐集相關報導,真心感嘆:「台灣整體發展在空轉,政治太喧囂,意識型態太吵鬧,台灣教育需要的是寧靜的改變而不是換湯不換藥、空頭支票的改革。」
教育,百年大計。
不僅幫助個人多元探索、達成自我實現,更為國家儲蓄厚實的競爭力與幸福資本。
教育,百年大計。
不僅幫助個人多元探索、達成自我實現,更為國家儲蓄厚實的競爭力與幸福資本。
隨著時代變遷,教育部積極破除升學主義至上的迷思,配合特定家長團體的需求,端出「快樂學習」的菜單,十分理想的理念,執行面漏洞百出,造成更大的危機。就我在教育現場觀察到的是:已出現基層教師像無頭蒼蠅,家長恐慌與學生極端態度的現象,最可怕的是:入學制度採計項目繁雜,無法達成教改初衷,反而造成教育與經濟的階級複製,只會讓台灣貧富不均現象更加惡化、世代間更形對立,社會更動盪不安。就如同台大批踢踢教師版一位教育先進所言:「十二年國教準備好了,學生準備混了,老師準備背黑鍋了,補習班準備海撈了,教育準備亡了,台灣準備被國際邊緣化了。」
回顧自己的成長歷程,由於並非出身於優渥或書香家庭,自小便懷著靠自身努力,不論在升學或競賽表現皆用心爭取學習機會,以期長大後能追求自我實現的目標。即使也曾經受考試引導教學的制度所苦,但是「公平」的方式讓我甘之如飴地堅持下去。就讀台南女中期間,心智與視野成長良多,尤其與同儕互相觀摩、參照學習部分,激發許多潛能;在現職學校任教三年來,發現若是程度整齊的班級,上起課便能提供更多的講授與互動,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明顯較佳。除了學科教學,我在課堂上誠實地陳述大環境不佳的現況,考上好的校系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資源,遇到優秀的人,但是,未來真正能達到自我實現的關鍵不是學歷,可能是:性格特質。
然而,培養學生性格與特質的方式並不只是端出一盤「無壓力、快樂學習」的牛肉,而無健全完善的配套教學。學生畢業後面臨是更嚴峻的就業環境,若是在求學歷程一味受到保護而沒有培養獨立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預見未來競爭力一定落後世界各國的青年。參考歐洲各國的制度,學生在高中階段便能摸索出自己的性向的熱情所在,專注鑽研相關學科,並不是像台灣現況:不論哪一類組皆花大量的時間準備國英數自社的學測,比起當時念高中的我更辛苦。當時學測推甄申請還沒有門戶大開,因此那時我有更多時間找尋自己的志趣與開發文學與思辯的潛能。教育部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家長的態度和老師的教學內容,並且,不危害入學管道的公平正義。
就任教高中的經驗綜觀高中生的學習,目前高中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學生的程度低落,而是失去最基本的「學習動機」。現今社會所需的人才與台灣教育最大鴻溝不是在於教學內容的深淺,而是在於學習主體性的轉移:從教師提供一個標準答案的「知識」教學,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廣泛探索有興趣的領域進而深化學習。
就任教高中的經驗綜觀高中生的學習,目前高中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學生的程度低落,而是失去最基本的「學習動機」。現今社會所需的人才與台灣教育最大鴻溝不是在於教學內容的深淺,而是在於學習主體性的轉移:從教師提供一個標準答案的「知識」教學,轉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廣泛探索有興趣的領域進而深化學習。
初為人師到目前已任教第三年,深感台灣的中學教育過度強調機械式的精熟學習,讓學生惰於思考與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制式化的教學和考試讓許多原本創意活絡的中學生受困僵化的是非題與選擇題。回顧人生學習過程,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最多,也最是牢固難忘,受用一生。然而,我們的教育模式卻只要學生選出正確的答案,而非鼓勵嘗試犯錯與刺激思考。選擇題無法使人從錯誤中學習。教師在選擇題上勾對錯,根本不了解個別學生的困難和進度,師生之間也變得疏離,學生更加沒有學習動機,因而從學習中逃走。
就我任教的英文學科來看,學習語文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表達溝通與人文素養的能力,最具長遠效果的途徑就是「多讀多寫」,廣泛閱讀與思考,進而內化成語言和認知能力。若是過度要求學生花時間去死背硬記冷僻文法或生冷單字,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深化語言學習的內容。隨著網路普及,以往書本上需要背誦或運算的零碎記憶,滑鼠一點或手機一滑便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教師可藉由多媒體與網路素材豐富教學,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引導學生培養分析、評估和批判的能力,進而整合優勢能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益。
然而,目前校園裡面臨較難突破的挑戰是:台灣長久以來所營造的競爭教育,讓班級與同事之間處於緊張的氛圍,教學雙贏的本質因此被矇蔽,眾人盲目的追求虛無的個人名聲而忽視人事物與環境的原本面貌或立意。長久以來,大人以功利的角度評斷好壞,分數表現大勝對手為最高準則,而非回歸教育的本質: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達成自我實現與質化學習。亞洲教育最可悲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自虐強和動機低,讓許多教育工作者終日追求外在的肯定,不曾聆聽學生與自己最真實的聲音,進而追求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讓個人生活和教學工作皆維持良好狀態,因此許多人即便贏得許多外在報酬,終究不得內在的滿足與幸福。
值得慶幸的是,這三年來逐漸看到校內與校外一些有前瞻視野的老師開始帶領大家鬆綁學科主義至上的機制,引進「學習共同體」的概念經營「教師成長社群」,讓長久以來較封閉的教師內部組織一起漸漸建立互動與交流,討論出與生活連結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應用在未來變動急遽的社會。
然而,目前校園裡面臨較難突破的挑戰是:台灣長久以來所營造的競爭教育,讓班級與同事之間處於緊張的氛圍,教學雙贏的本質因此被矇蔽,眾人盲目的追求虛無的個人名聲而忽視人事物與環境的原本面貌或立意。長久以來,大人以功利的角度評斷好壞,分數表現大勝對手為最高準則,而非回歸教育的本質: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達成自我實現與質化學習。亞洲教育最可悲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自虐強和動機低,讓許多教育工作者終日追求外在的肯定,不曾聆聽學生與自己最真實的聲音,進而追求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讓個人生活和教學工作皆維持良好狀態,因此許多人即便贏得許多外在報酬,終究不得內在的滿足與幸福。
值得慶幸的是,這三年來逐漸看到校內與校外一些有前瞻視野的老師開始帶領大家鬆綁學科主義至上的機制,引進「學習共同體」的概念經營「教師成長社群」,讓長久以來較封閉的教師內部組織一起漸漸建立互動與交流,討論出與生活連結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應用在未來變動急遽的社會。
除了老師的覺醒,家長扮演更關鍵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和一輩子的老師。」若是家長還是保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單一思維,目前教育部搖擺不定的政策更會促使一窩蜂沒有自信的家長盲目的把小孩送進補習班的牢籠,成為扼殺孩子發展天賦的幫兇。家長若能一起關心世界脈動,用開放的心胸,與時俱進地一起學習、溝通和成長,而非以單一價值觀評價孩子與老師,如此一來,才能以由下往上的力量,讓台灣走出烏雲籠罩的愁雲慘霧。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