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我的不完美選擇

        前陣子不知怎麼地,腦海一直浮現「二十六歲了耶!二十六歲到三十歲的花樣年華該好好把握啊!」 千頭萬緒,好多事想嘗試,卻不知道如何做選擇。

         迷惘、徬徨,害怕自己做錯決定。

        跟辦公室的老師們聊聊後,原本以為我找到了最想做的事,上網google了許多資料,好像很適合當作完成夢想的方式,但是,卻又好像只是三分鐘熱度的幻象與憧憬,而不是心中最重要的排序。
 
        還好,我活躍的交感神經在我通車去台北時、在研究所上課時、在講台上看學生自習時,一綹綹梳理了看似雜亂思緒,然後在筆記本寫下損益比,還有最想要的未來樣子,「叮咚!」有種"A-ha!"的心流在流竄!
        馬上打電話給Ron,一股腦啪啦啪啦把想法都傾洩出來,順便又練習一下我的思考與表達能力(沒錯,他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對象),然後他就幽幽的說:「噢,這樣很好啊,要想一下機會成本啊。」然後,他下個結論是:我很容易被別人影響。

       還好,有人可以幫我過濾那去蕪存菁的渴望。

       前幾天看到這篇文章 :  成長的選擇,沒有一個是完美。 <哈佛之後的人生> 鍾子偉
       更是反思了自己一路上的選擇,真的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但是卻都很美好。
       就像先前給學生的週記回饋寫下我的選擇歷程文章"你/妳長大想做什麼?"我從來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但是,很幸運的,我知道我不想或不能成為怎麼樣的人。
      
        大學時期選擇好好經營愛情、多元摸索工作類型(家教、賣童書、翻譯志工...等等),而沒有發展社交小團體情誼。
        很多人準備考研究所時,我大二修課試探的結果發現,我不喜歡學術研究,因此努力賺錢和存錢,暑假出國遊學。
        大五實習時,很多人選擇返鄉住家裡,內心深深覺得男朋友已經變成我的生命共同體,所以他繼續念碩士,我留在台北實習。
        當老師後,看到很多人出國念書,那也是我的夢想之一,後來釐清後,發現:我只是想擁有出國的體驗,而非學術研究,然後開始計畫每個假期的出國旅行。
        最近,開始遇到買房買車的問題,後來想想,只要生活的便利、內心自在安心,不須迎合市場炒作和普世價值,該把錢花在自己覺得最值得的地方。
      
        之前改到學生一篇英文作文,裡頭有一個觀點點醒了我長久以來的價值選擇,他說:「我只想要有幾個親密的朋友,一天只有24小時 ,如果有很多朋友那要討好很多人,反而失去與真正朋友建立深切情感的機會。」 這好像也適用於人生的每一件事情,需要去排序,做出最想要的選擇,然後再去兼顧比較不重要的事,或是捨去。

        在選擇的過程,我更了解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
        然後,捨,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