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固定閱讀親子天下雜誌的習慣,因此在幾個月前即拜讀了“學習共同體”這本書。由親子天下出版的“學習共同體”是由訪談與調查所集結而成,雖然內容稍嫌不夠嚴謹與流暢,但佐藤學教授親自走訪各級學校考察的熱情與寧靜革命的決心與毅力令我十分地欽佩與讚嘆,更讓身為教育界的後輩的我有了一道曙光,應該朝著光繼續前進。
反思台灣的教育,我們可以發現教改遭到許多批評。以往,許多人想上台大醫科;台大醫科只錄取一百人;為了上台大醫科,就必須考進前一百名。想考上的人越多,必須付出的代價越大,例如犧牲休閒、睡眠時間。更糟的是,考試受限於課綱,考生準備時只能畫地自限;而為了分出考生高下,題目可能還得刁鑽冷僻。在這種情境中出人頭地的學生,由於受限於課綱,不但浪費青春,甚至可能養成不適於在大學中學習的習慣。大學入學方案無論是一元(如過去的聯考)還是多元,大家認為多元方案使得孩子的負擔更重。尤其這些日子引起波瀾的「十二年國教特色招生與免試入學」,外界與媒體仍然大肆炒作入學制度,而非深度思考教育內容的質化改變。
其實家長本身才是問題癥結,如何教育家長放手方是正道,究竟要孩子成龍成鳳、還是毫無壓力,大部分的孩子只能二中擇一。如果只是想要家長放心,讓小孩既輕鬆又成功,似乎是搞錯了方向。除了同樣的邏輯作祟外,還拜社會經濟條件改善之賜:有能力負擔補習費的人增加了,教改,促進補教業業績的長紅。教育部搖擺不定的政策更促使一窩蜂沒有自信的家長盲目的把小孩送進補習班的牢籠。決策者總是沒有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汲汲營營做業績,討好家長與餵養媒體,台灣的教育漸漸走向勞民傷財、事倍功半的徒勞無功。
追溯目前大學學歷急速膨脹與高職體系敗壞的原因,也出自政府高層的粗糙與短視的決策。一九九六年出現了一位「民族英雄」—國內教改的火車頭,他主張所有大學增額錄取,並且廣設大學,很快地,台灣就有了一百六十幾所大學,讓所有想上大學的人都可以進大學,不須努力、不用競爭。大家都很高興。只是從此以後,大學—至少許多私立大學裡,來來往往盡是對讀書既沒有能力又沒有興趣的年輕人,晃蕩幾年,大學確實畢業了,卻再也不是什麼出人頭地、值得驕傲的事情!台灣的教育跟著賠掉不說,連產業甚至整個社會都受到影響,許多大學畢業生程度之低落是外界難以想像的,然而,如今教育問題已是沉痾日深,扁鵲難醫。
教育為百年大計,牽一髮而動全身。殷切期盼在上位者與既得利益者能有佐藤學十分之一的良知與遠見,就有機會漸漸改變台灣的亂象,而身為社會教育者的我們也不會時有被扯後腿的無力感。
(部分引述清大王道維教授的文章)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