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教育部推廣專業發展評鑑實行地如火如荼,不僅增建「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平台」,還硬性規定教師必須參與實體研習,學會如何評鑑自己與他人。
平心審視教育部如此大刀闊斧地實行教師評鑑,無非是因應社會的期待。檢視社會的輿論,新聞報導多次聚焦於「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全國校長協會」和「人本教育基金會」的言論,新聞報導的抗議人數約莫兩百多人,要求教師評鑑應和考績綁在一起,以下為聯合新聞網的新聞摘要:
聯盟也要求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增加家長代表比率,否則老師考績都甲等,「根本是打假的。」全家盟理事長吳福濱表示,教育部版本的教師評鑑是每4年評鑑一次,根本達不到評鑑不適任教師目的;雖然年年打考績,但考績會、教評會都是由校內老師組成,基於同事情誼,高達9成的老師考績都是甲等。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家長團體認為老師不好,就應該向校長反應,把個案列出來討論,不能只憑感覺,籠統地說老師不好。劉欽旭說,不適任的校長或教師都應該退場,現行法規已有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不應和教師評鑑混為一談,他也質疑「萬年家長代表」打壞親師合作關係。
全文網址: 部版教師評鑑 家長團體抗議 - 教職師資 - 文教要聞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09999#ixzz32so0Me00
身為教學現場的高中老師看到此類新聞內心有許多糾結的想法。由於薪酬一致的穩定教職工作,的確看到一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老師,有些學校會把愈來愈繁重的教學、特殊班導師、行政事務或帶比賽的任務推諉給校內某些教師,特別是新進教師。近年來政府財政困窘,可以預期教師職位的鐵飯碗也可能難以安穩地捧一輩子,但是我們目前所繳的稅卻讓近幾年退休的老師預支提領,而未來年輕一輩要負擔的稅率更是繁重,工作與財務分配不均,可能造成世代更形對立與不滿。因此,就維護世代正義的角度,若是落實教師專業評鑑能讓校園分工制度更為健全,能為帶來更為正向健全的教學環境。
以我身處的桃園高中為例,民國九十九年考進去擔任英文科教師,滿腔教學熱情,期待實踐教學理念,然而,第一年擔任語文專長班(升學班)的導師,身兼約十項教學、行政與比賽的事務,蠟燭多燒的情形,原本最應該顧及的導師本業卻無法兼顧,讓我留下許多挫折和遺憾。第二年與第三年繼續擔任此特殊班級的導師,繼續被派任科內事務。然而,這三年來觀察到科內的勞役分工不均,重擔大多落在新進教師肩上,而多數的老師卻也沒做過某些繁重的科內事務,這些總是新進教師要承擔。第四年的我,終於可以喘息一下,擔任高三的專任老師,這一年剛好學校的教學壓力相較輕鬆,可以完成終身大事與開始動工論文。這學期邁入尾聲,十二年國教的慌亂實施,要求各校實施特色招生,行政處室開始安排導師與配課。英文科內還有許多同仁還未接任過特殊班,但是教務主任卻以權力脅迫我必須再接一次特殊班的導師,十分不能理解行政單位總是愛標籤老師與科內分工不均,我多次堅定地推辭擔任,並提出此過程的瑕疵,希望能有一個更公平公正運作的制度。
由這次的事件更深刻體會到公務體系的鄉愿。第一,本校的行政單位主觀認定學校適合與不適合的老師,隱約被標籤不能勝任的老師感受到被看輕,可能因而不願承擔校園內的事務。第二,行政單位沒有魄力制約與督導推托責任的老師,卻將此負擔加重在負責任的老師肩上,扣上「能者多勞」的帽子,讓校園教學事務分工更加不公平,久而久之,有些老師難免會心生不滿與憤懣,開始對學校體制不信任,影響校務發展。試想若是能建立一套健全的教師專業評鑑制度,設計激勵制度,給付出較多的老師該有的獎勵,也讓卸責的老師能知所分寸,肩擔起該負責的部分。
然而,審視當今的教師專業評鑑制度,不僅只看單一的教學面向,不包含校務分工內容,也不符合教育現場的情境。教育部所公告的教師自評表(附件一)和教學觀察表(附件二)內容欲塑造老師為一個完美的口述者,分項內容繁雜細瑣,不符合教學常態。近年來,隨著教育科技的演進與網路的興起,有效能的教學應該看學生如何學,而不是一味看老師怎麼教,然後打分數。這學期有幸參與由日本佐藤學教授所提倡的「學習共同體」與「公開觀課」,有志一同的老師共同備課,入班觀察看的是學生的學習,觀課完的討論也是針對個別學生的上課狀況提出觀察筆記。若是能鼓勵更多老師加入共同備課,分享教學想法,進而打開教室讓願意翻轉的老師能以學生的學習為明鏡,激發反思的力量,實踐在課堂與學生心田。以此角度設計的回饋單,不似教師評鑑的表格那樣有威脅感,也能賦權參與的老師互相激勵與成長的能量。
教師工作在當今社會定位曖昧不明,大眾期待老師無所不包、無所不能,以高道德檢視老師,也期待教師能秉持著犧牲奉獻的情操付出。教師的確是良心工作與志業,然而,若是以此無限上綱要求某些充滿教學熱忱的老師放棄自我理想與家庭休閒平衡,而對不願擔當己任的老師置之不理,這會使得教學環境更加畸型與失衡。若是能融入一些企業考評的方式,以福利作為獎賞,給願意付出的老師正向回饋,或許能讓老師心裡較為舒坦,也能延續教學的熱情。或許,也能逐漸以此矯正分工不均的校園環境。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