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此次同學的報告,才更深入理解佛洛伊德的學說。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佛洛伊德是在高中的軍護課本,片面引用「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兩性期」,未經專業解釋學說,讓當時矇矇懂懂的我對佛洛伊德有誤解。
大學讀教育理論與文學批評後,佛洛伊德的理論對我而言還是一團迷霧,還以為佛洛伊德只處理病態心理學的部分。藉由這門課,我的腦袋瓜終於還佛洛伊德一個清白。雖然佛洛伊德的理論並不完美,也遭受許多批評,但是無法否認的是,他的確提供一個基石,讓當代與後世的心理學家激盪出更多理論的火花。看著佛洛伊德的照片,想著他與許多徒弟的失和,愈看愈覺得佛洛伊德是心理學界的賈伯斯,桀驁不馴但忠於自我,因而有偉大的學說與發明。
今天老師分享的一個觀念很震懾我,也讓我反覆思索。「生命的本質是不愉快的。」這和我的目前的生命經驗與想法迥異,可能成長於較為健全的家庭,一路求學與就業順遂,感情生活融洽甜蜜,因此對於生活的種種挑戰與未來想像都是充滿正面與愉悅的思考。然而,今天聽到另一角度詮釋人生:「人從嬰兒脫離母親的肚子就是受苦的開始。」「從精神病患看世界的角度是比較真實的,一般人看世界都過於樂觀。」在學校,又聽到一位同事說:「人生是很辛苦的,你會覺得可以去嘗試自己嚮往的事,是因為你還年輕。」
這些話語都確實衝擊著我的價值觀,因為我看到歐美國家的教育或社會氛圍是以正面與健康的態度看待失敗與責任。普遍而言,歐美的父母較亞洲父母鼓勵小孩追求內心的渴望(calling),因此他們追求工作、職涯和夢想儘量契合,有此人文氛圍,若是能維持基本需求的情況下,能朝自己覺得有意義和有價值的領域方向努力,再怎麼辛苦都覺得值得,也會激發偉大的作品與發明,就像梵谷的創作不為名利,而是為了個人藝術創作的追尋。反觀台灣社會,整個社會氛圍還是要小孩忽視自己循著不出錯的道路前進,不要作夢、不要和別人不一樣,整個教育體制和社會氣氛還是充滿著恐懼失敗的心理陷阱,導致台灣的政經發展停滯不前。
即便人生下來就是辛苦的,我還是想以個人經驗去驗證說法。人生的辛苦與幸福由個人定義,若是能使自己心胸更開放,檢視自己身上有遠古時代遺留的心理退化功能,面對變動的時代,才能有不辛苦的籌碼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