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6/10 人格心理學個人專題研習心得評論

      班度拉的社會認知論重視解決問題與因應生活難題的認知能力與技巧,更是呼應這個世代的困境。隨著科技演進,造成現代人愈來愈缺乏生活能力與人際互動技巧。很喜歡老師上課提到對於「能力」更細緻的定義,當我們想為別人加冕「有能力」需特別注意脈絡特殊性,也就是發掘與觀察學生在特定領域與情境的突出表現,給予明確的鼓勵與正面評價,而非一味放大稱讚,這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自尊膨脹,造成對自我過度美化,而無法接受真實的評價與挑戰。
      班度拉的註冊商標「自我效能感」讓我們可以實際用在教育與教養的現場,讓學生與孩子能正面且有信心的活出光彩,而「多鼓勵、少潑冷水」即是第一步,看似容易,但是需要經過反覆與敏銳的覺察與反思才能發揮得愈來愈好,才能提供別人最適合的需求。
      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欲相信人是理性的,但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崩盤,人性的墮落,更是令人反思:「人類不是理性的。」類似的書籍研究更是陸續出版,例如:「快思慢想」、「不理性的力量」,閱讀完這些認知心理學的大作,更例證人類容易被情緒與人性的缺陷所導引,而有不理性的行為,因此,唯有覺察自己身上存在不理性的因子,才能以後設認知的角度檢視行為表現與模式。
      Kelly所提出的箴言:「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事實。」真的很適合運用在職場,有時候工作場合的衝突即是價值觀的差異導致溝通不良、效能不彰,然而,唯有跳脫自己主觀的認知,才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情,更認清事件的本質,再作後續的判斷與行動。
      個人建構所提供的概念讓我更認識要裝備自己認識人格類型與人性表現,如同老師所言:「經由學習人格心理學,若是我們的認知複雜度愈高,口袋裡的籌碼就愈多,遇到事件時,我們的預測愈準確,就愈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因此,藉由閱讀,藉由更深刻的交流,我們能內建自己的人格百科全書,同時以宏觀與微觀的角色體會人性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