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寫給27歲,新婚的自己。

我在2014.2.28完成婚禮,懶惰的我那時竊喜地想著恰好擇日在和平紀念日,
以後要不用特別記結婚紀念日的日期,而且剛好都會放假,可以一起慶祝,小確幸。
新婚一個月,我卻覺得我該更認真去研讀一下二二八的歷史記錄,
讓自己不再冷漠,不要坐享其成,試著更參與,更包容,更關懷。

有一些巧合,我將之串了起來,生命好像在跟我暗示什麼,該去了解什麼。

2014.3.17,我的27歲的生日,不慶祝也如常的過完一天,
因為看到一個過生日說法,很喜歡,也想奉為生命哲學:
有些部落的子民是不特別慶祝生日的,年復一年,如果沒有真正的成長,
那過生日的意義僅限於變老;他們歡慶的是,是否完成了什麼任務或克服了什麼挑戰。

2014.3.17,沒想到兩岸服貿法案也這麼低調就過了。

這個星期,好像過著平行世界般的生活,
在學校,好似沒什麼事發生,好似一切都沒關係,反正就這樣,大家乖乖的喔。
課堂上,我很害怕變成操縱學生思想的老師,不太敢跟學生主動提起,
但良心又驅使著我,攸關每個公民的事情,為什麼要噤聲不語,不正好是一個思辨訓練嗎?

我用了一個國中老師在課堂上向國中生說明服貿事件的例子。
我問了學生:為什麼那些大學生要一直在立法院靜坐啊?
學生:反服貿啊。
我:他們最初衷不是反服貿,是"反服貿黑箱"。
我拿著我的保溫瓶給學生:給你喝,快喝。
學生:我不要,為什麼我要喝。
我:因為他對你好,身體好,精神好,讀書好。
學生:我不要。
我:這就是當初靜坐的初衷,他們想要把這個瓶子變成透明的瓶子,
      如果真的這麼好,為什麼不能全民來檢驗,來討論,來公開通過。

除此之外,也沒什麼討論,如常卻壓抑。

回到家,無法克制地一直看相關的連結,按讚和分享,愈來愈關心和投入,
這樣的反差,讓我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被煽動了?被操控了?被分化了?
無黨派,無宗教信仰,內心覺得喊愛台灣的口號很濫情的我,
開始反思自己的態度轉變和動機。

一直是政治冷感的人,不看電視和報紙,3.18(二)開始從網路上看服貿相關消息,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情緒,只是覺得一路為弱勢發生的學生團體好勇敢,
按按讚,繼續過著自己的教師人生。

直到3.21(五),寒冷的夜看到一張照片,就一直揪著我的心,
待在屋裡都感到寒意的晚上,靜坐的民眾躺在大馬路上,縮在毛毯裡,而我吹著暖爐,
我想著:到底是什麼樣的決心和意志力,讓大人眼中的草莓族願意這樣受寒受苦?

新婚的一個月裡,我們回到工作崗位,開始計劃著蜜月和思索婚後的生活樣貌,
3.22週末,好不容易終於可以聚在一起討論,老公本來不想去,
但看到那張照片,我們一起去了立法院外的濟南路,
一開始站著在講台旁的人行道上,不知道會留多久,
後來坐在地上,我們聽了一下午的演講。

一開始讓我揪心的是一封來自遊民伯伯的信,我忘記了主要的內容,
約莫是:他說自己一事無成,但很謝謝這群學子站出來捍衛台灣,
沒什麼可以貢獻的,只有把自己少許的積蓄捐獻出來,表示支持。
這時候我眼眶就泛紅了。
再來許多學者輪番上台演講,講條例的,講立場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臺大社會系藍佩嘉教授的<服貿·遷移與勞動>
融會貫通後的利弊分析,讓我銘記的卻是她人文關懷的體現。
另外,讓我放在心上的還有來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的感觸,
他平實的語調描述著香港貧富差距的擴大,被污染的生活環境...等等,
他特意飛來台灣要告訴我們,兩岸服貿條例落落長很難懂,
就來香港看看吧,
香港的平民階級(現在已沒有中產階級)都不喜歡現在的香港。

我想著:
台灣不可能不走向全球化,台灣或許終究會被統一,
然而,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台灣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為了經濟,我們就這樣甘心奉上我們原先的自由價值與種種美好嗎?

新婚,我們比婚前更周延地話/畫著未來的生活,
我們可能會有新的家,我們可能會有小孩,我們過著什麼樣品質的生活,
我們來自平凡的家庭,還不錯的學歷,但卻憂心未來,
看看更優秀的朋友們,為什麼我們這一代都在無奈與苦惱?

新婚,我們一起找到了新的出口:捨得與豁達。
不一定要買房,不過奢侈的生活,不留財富給小孩,
只要我們能擁有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就有終極貨幣:快樂。

我錯了,我們以為戒嚴離我們很遠。
1949~1987,我出生那年解嚴,我以為自由是天賦人權。
3.23(日)到3.24(一)的深夜,我不敢睡,很多人都不敢睡,
看著網路實況連結的腥風血雨,我好想放聲大哭,到底是怎麼了?
FB上愈來愈多對立的評論,也有好多造謠的報導,孰是孰非我好困惑,
好困惑,好困惑。

但那把人像狗一樣拖行,亂棍揮舞,滿臉濺血的一幕幕,真的讓人好痛心也好害怕,
原來在國家機器前,是可能會被亂棒打死的,即使你沒有惡意,即使你沒有任何武器。

我這幾天其實想過,我們還算年輕,不喜歡這一切,
其實可以有其他選擇,
我們可以精進自己的專業,到較理想的國度工作和生活,
但我們深深知道,失根的蘭花終究要回來的。

3.25(二)晚上,我又去了一次立法院外,濟南路。
老公在新竹上班,叮嚀我要小心,支持我,也希望幫他都盡一份心。
我在行政院外看到了拿盾牌的警察被民眾罵,好難過,我相信他們都是出於無奈。

這個晚上,是生命教育與台灣歷史的講堂,
講者有外國人,待了一甲子的傳教士,鄭南榕的遺孀,退伍軍人,
研究生,家庭主婦...等等,沒有政治的激情,只有深刻真實真誠的分享。

這個夜晚,讓我想寫下這篇文章,給未來的自己和小孩,
我們沒有選擇逃避,沒有沈浸在小確幸,我們選擇參與。
過程中或許不小心被混淆了視聽,或許哪裡不夠理性,對不起。
但是,我們嘗試更了解不同的聲音,聽到更多生於斯長於斯土地的故事,
有感覺,有靈魂,有思想,有生命力,這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
這是在螢光幕前,扉頁前,口耳間無法體會的。

我們沒有像Helen Keller "Three Days To See"課文中所提到的:The seeing see little.
我坐在講台前,努力看著每一個人的臉,
課文裡對蘇利文老師的描述,就在眼前,溫柔且堅定。

愈來愈亂的世界,或許是新的契機,
"We are at a crossroad. Who are we? Who are we choose to be?"
我在這個影片找到了希望,也隱約領略了解決或更好的方向,
寫給27歲的自己,新婚快樂,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