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正向心理學
以往對於心理學研究的領域的刻板印象是針對需要諮商或是輔導的人,而這些人通常是於生活、課業、工作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是遇到阻礙。人們熟知的一句話:「預防勝於治療。」,隨著時代的演進,社會的分工更加精細、人際網路更臻複雜,因此現代人的生活愈來愈緊湊、心理和生理壓力愈形巨大,「正向心理學」的研究應運而生,幫助人們養成健康與強壯的心態面對問題、釐清情緒和解決問題或放下問題。
很有趣的是,身為高中英文老師,在還未進到心輔所之前即接觸到正向心理學的概念。一年多前,教授高二下的第四冊第六課三民版英文課時,課本有選文哈佛大學教授Tar Ben-Shahar的一篇文章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er Living”,裡頭有提到六種方式是維持生活的平衡的方法與關鍵:
1. 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be human.
2. Do work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give you
pleasure and provide you with
meaning.
3. Happiness depends mostly on your state of
mind.
4. Simplify your daily tasks.
5. Pay attention to your body.
6. Express gratitude, whenever possible.
接觸那篇文章之後便開始察覺自己情緒與動機,並且身體力行。回顧正向心理學帶給自己的影響,不僅工作與生活更有效能,也更能維持身心靈的平衡。除了自身的改變,察覺到正向心理學最奇妙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身旁的人,漸而擴大到學生、同事與社會。
正向心理學的探討主軸與應用讓我一步步達成當初決定報考師大心輔所的初衷:改變組織風氣。身為高中教師,身處班級組織的領導者與學校組織的中堅份子,初任教師對於班級經營的權威和自主的界線還未拿捏得當,因此帶人難帶到心,班級氛圍與效能未能彰顯;學校體制的僵化與缺乏公平分工的機制,因此許多事務皆落到新手老師身上,自己在蠟燭多頭燒的情況下,內心愈感失衡與不滿,況且自己在第一年也觀察到科內與校內的氛圍因為不公義的制度,使得人心疲憊與扭曲,可以預見未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學校與教師工作愈漸繁重,若非建立分工合作的制度與更和諧與開放的組織氣氛,將會在十二年國教的大浪中被吞噬,教師過著疲於奔命、怨天尤人的生活;或是另一種極端,教師擺爛與推託工作,影響學生的學習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如何讓自己有良好的平衡呢?這是一個我不停在反思的問題。閱讀正向心理學的文獻後,讓我對人生追求的幸福定義與方法更具體化:Pleasure, Mind Flow, Meaning,此三要素都要兼衡,才能時時保持愉悅與平靜的心情,也能強化自身的潛能,將之發揮到最大,所以,我要更踏出舒適圈,去尋找心流帶給我時間扭曲感的悸動!
二、The Happiness Project 快樂生活提案
by Gretchen Rubin
反思自己二年多前報考心輔所的動機,便是找到更深層的生命意義,落實更貼近自己的人生願景,說穿了就是讓自己更快樂,生命更踏實,內心更充實。就讀期間,認識了「正向心理學」,除了開山祖師Seligman的理論,我也讀了Tar Ben-Sharha的著作,很喜歡此學說對人類心靈和行為的解析和實作,他介紹的許多「更快樂」小方法,很像日語的「小確幸」,是一種微小,但是確切的幸福。對我來說,許多物質滿足和世俗價值只會讓我離快樂愈來愈遠,面臨人生重大關卡的結婚之際,更是發現,我和未婚夫的價值觀和台灣主流社會的想法有許多格格不入,但也更提醒自己要堅持保有那可貴的初衷,勇敢踏出舒適圈,順著真實自我的感召(Calling),往不壓抑自我,追求自性的道路前進。
想要更具體實踐正向心理學的我,碰巧今年歲末讀到一本令我心靈閃耀著希望光芒的書,中文譯為“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讀完後躍躍欲試,也想分享給許多相似的心靈。以下是這本書的簡介:
“活得很悶?一成不變?
日子一團糟,老在疲於奔命?
老覺得幸福快樂,沒有降臨妳身上?
身為提案高手的葛瑞琴,幫別人寫過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提案,
自己卻深陷一團混亂、不開心的生活中。
夠了!她決定為自己的幸福,也來寫份「快樂生活提案」,
而且認真地花一年時間,投入有趣的快樂生活實驗。
結果,意想不到地,讓自己過了還不錯的一年…
日子一團糟,老在疲於奔命?
老覺得幸福快樂,沒有降臨妳身上?
身為提案高手的葛瑞琴,幫別人寫過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提案,
自己卻深陷一團混亂、不開心的生活中。
夠了!她決定為自己的幸福,也來寫份「快樂生活提案」,
而且認真地花一年時間,投入有趣的快樂生活實驗。
結果,意想不到地,讓自己過了還不錯的一年…
帶著幽默和洞察力,魯賓循序記錄了這十二個月的生活歷險,親身嘗試種種年老的智慧、現今科學的研究,以及大眾文化中有關如何更快樂的各種課程。從希臘哲人伊比鳩魯到自然散文家梭羅,到電視主持人歐普拉到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還有達賴喇嘛;看哪些建議是真正管用的。
她的結論往往出人意表──她發現金錢的確能買到快樂,只要花得明智;她發現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快樂的,你就能快樂;她發現挑戰是快樂的活力泉源;她發現「正確的吵架」甚至比不吵架好;她發現失敗中也藏有樂趣;還發現當我們有所成長時,就會快樂。
更棒的是,她發現快樂的神奇魔力是:即使遇上糟糕的一天,那也是「好的」糟糕一天……
本書特色
★ 作者法學院畢業的背景,讓這場快樂實驗,交織理性思維的辯證與柔軟感性的生活想像。
★ 找回快樂,不需要改變人生。不是人人都具有冒險家精神,作者也是,她所提倡的快樂實驗,是實踐在生活中的各處小地方,微小的變化就能帶來巨大的影響。
★ 作者同時在部落格上經營她的快樂提案,書中收錄作者與眾多網友互相激勵、成長的精彩互動。
★ 每個人的快樂提案肯定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啟發快樂的點子無所不在,誰能保證這本書不會是讓你開啟快樂的關鍵呢。”
從十月公佈結婚訊息以來,開始陸陸續續籌劃婚禮,過程中經歷的不捨、興奮、衝突、不滿…種種情緒交織。很感恩的是,我的未婚夫總是陪伴在我左右,我們分工合作,將婚禮當作我們人生第一個Project,其實這一年,我一直在思索婚禮的意義。
本質上,我們追求自然和真誠,盡量避免許多禮俗的繁文縟節,或是近幾年來排場擺闊但缺乏意義的浮誇事物。討論許久的我們,心目中的婚禮藍圖和意義愈來清晰。關於結婚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想當公主,也不想當明星,更不想商業化的新娘換裝秀,只想開心地做未婚夫的新娘,爸爸媽媽的出嫁女兒,公公婆婆的準媳婦。
有了同樣的想法後,我們真的一切都不假外人之手,自己買禮服,拍純自助婚紗照,玩到哪拍到哪。自己學化妝和髮型,拍照和後製,過程中更是享受那有溫度有回憶的婚紗照。誠如一位人生中重要的貴人導師所言:「希望我們在兩人每個同心的日子,能繼續保有最初的真情和可貴的獨特性。」我們珍惜這齊心準備珍貴的一點一滴,更是期待婚後共同經營的溫暖家庭小故事。
站在這意義重大的生命路口,也在歲末年初的此時,回顧今年,很多回憶湧上心頭,想送給自己一個過得還不錯的明年,因此,我也來著手一個明年的「快樂生活提案。」
一月 家人與回憶,京都與婚紗。
寒假,回南部取暖,和家人培養情感,做做家事,煮煮菜,打掃家裡,拾起小時候的點滴回憶,整理入心房。
和未婚夫去日本京都踏雪,拍自助婚紗,讓創意流瀉,放慢自己,靜靜體會冬天的古都與內心。
二月 Nicole & Ron’s Real Wedding,N&R’s 圓融與堅定。
二月份是我們的婚禮月,訂婚宴和結婚宴,我們一手包辦婚禮佈置和婚禮流程,不做作不拘泥,我們的婚禮,呈現最真實的自己。
三月 二七歲生日禮物,人夫人妻下廚趣。
婚後的第一個月,婚後的第一個生日,所謂「食色,性也。」每週末,一起構思菜單,一起洗米作菜,一起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
四月 心理學融入英語教學,讓學生認識自已。
善用我的跨領域教學,用英文心理學問卷帶領學生認識自己,辨別動機,發掘潛能和想望,讓英語教學脫離機械訓練,進到人文素養層次。
五月 我的父親母親,他的父親母親,我們的父親母親。
世界上唯一一個一加一大於二的公式,是家庭。來自不同的家庭,理解彼此的家庭,愛與關懷彼此的家庭,學習從中建立自己的家庭。
六月 畢業季,論文季,思索與整理的季節。
Commencement,是畢業,是萌芽,是開端。想想這一學年,可以添加的,可以減少的,可以調整的,可以重複的,可以隨性的,可以嚴謹的。論文,同理可證。
七月 歐洲蜜月背包旅行,上路,迷路,找路,路上。
我們把旅行當存摺,將回憶存在世界各地。旅行,生活,工作,我們一起,聰明冒險。
八月 房子變成家,設計空間,設計生活。
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有回憶的空間,才是家;一起生活的場域,才有家的感覺。我們一起敲敲打打,剪剪貼貼,設計思考,設計我們有溫度的,家。
九月 嶄新開始,紀律和彈性,瞭解和被瞭解。
建立導師風格,讓班級運作在自成一格的心軌,然後自主。零碎時間和每位新面孔說說話,帶班要帶心,帶心要先瞭解他們的心。
十月 相似的靈魂,聚集在部落。
和相同理念的夥伴相處,比較自在,比較有創造力,比較有心流。加入一個有興趣的社群,讀讀書,說說話,產出小作品。
十一月 落實的感恩,手作的溫暖。
感恩,對生命的一草一物,萬物點滴。說出口,作出來,發揮手作的巧思,讓生活點綴小確幸。
十二月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節慶的歡騰月,來自遠方的朋友,和去遠方拜訪朋友,和生命中重要的朋友敘敘舊,拾起那有默契的吉光片羽。
常有人感嘆,時間過地飛快,但回憶裡卻只留下淺薄的跡印。然而,深受這本書感動主要原因是,作者說:「一天很長,一年卻很短。」很符合正向心理學裡談到的「心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很專注,很享受,不會注意到時間的流逝,正是時間的扭曲感。把一切都獻給當下,每分每秒的回憶裡都是符合內心想望。不做迎合別人的選項,作符合生命意義的追尋與實現,珍惜生命中最重要人事物的時光,才是對未來的慷慨。
三、生命教育的路上
任教的學校有一位老師在推廣生命教育,也很熱情地引進很多校外資源,讓有興趣的老師組成社群,可以共同討論教學與反思教育本質。有一次的討論是以「哲學家的咖啡館」形式,邀請生命教育中心的講師辜琮瑜教授,教授從"五十而知天命"引導我們開始想像現在自己人生的狀態,描繪出自己給自己目前狀態的意象或象徵,來自各個學科,不同年齡層的校內老師們,敞開心房,娓娓道來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有與原生家庭的糾結複雜情緒,看似是分享,其實是與自己更深層的對話,教授十分溫煦的傾聽和提點,彷彿是一場團體諮商,是炎炎夏日中,雨後的清新對話。
有身為媽媽、女兒、妻子的老師分享盤根錯節的「樹」;
有孩子長大了,屆齡退休年齡,卻開始反思自己教師生涯的「橋梁」角色;
有在學校勤奮工作、曬得黑罵罵,回家享受一人清閑與安靜的「雲」;
有全家人與貓咪和狗狗都繞著她轉的「軸心」;
有剛走入教師與行政生涯忙個不停的「單擺」;
分享的過程,我不禁想到,大家描述自己現在狀態的象徵有點像哈利波特裡的「護法」,雖然我們有時候會忙到遺忘那個象徵意義,或暫時被那個象徵束縛,但是,它會在我們需要他時,以及時雨的型態出現,就像哈利波特快被催狂魔吸走靈魂時,他的護法雄鹿及時出現一樣。
而我,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意象就是:燈塔。或許,我希望自己想成為一個在迷霧中指引別人的光亮。隔天,剛好閱讀到全球正夯幸福學大師Tal Ben-Shahar的新作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發現自己更想當一座"芳香蠟燭",因為一支蠟燭可以點燃七萬支蠟燭,可以把光亮傳遞下去,讓正面的能量能傳遞出去,讓世界更美好。
參加這個班級經營成長社群最棒的是,能繼續延續著討論的課題,與最親近的人分享,電話中重述了我們的研習內容,問我男朋友:「那你呢?你覺得你現在的狀態像是什麼意象?」原本以為偏重左腦思考他會支支吾吾講不出來,沒想到研究所畢業後才真正開始學習成長的他卻很生動的描述:「我覺得像一潭湖水,表面上雖然平靜,但湖底可能有漩渦或水草之類的。」當他描述時,我看到那湖水下的是生機盎然的生態圈,我知道,湖水會變成噴泉或是涓涓細流,流向無限寬廣的海,我們都有信心。
這學期,在教學現場反覆出現的聲音,內心反覆出現的矛盾。我男朋友在教師節當天,給我看了TED影片:「許芳宜,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原本對於教育現場有些失望的我,看見了一線生機。在令人生厭的體制下,我不該沈溺於厭煩學生的功利,而是要同理他們的際遇,老師,是一個「窗口」,讓學生看到廣袤的世界和深層的內心本質,學習勇敢,學習改變,學習行動。
好像夢想的輪廓又更清晰了些,之前在哲學家的咖啡館,對自己志業的意象描述,暫時想到的「燈塔」或是「蠟燭」都讓我有點忸怩,犧牲奉獻讓我好有壓力,畢竟本質上我還是喜歡做自己,喜歡旅行,喜歡教育,喜歡分享,「窗口」的意象,讓我比較自在和自適。
想起一位生命中很重要的朋友說過:「對學生來說,學校是他一輩子待過算是相對單純的地方,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孩子,老師更是他僅能期盼的重要他人,
不管我們的努力能不能立干見影,雖然往往都不可能,但是,這份工作能陪他們走這麼一段路,是很有意義的。」我依稀看見,學生那閃閃發亮的眼神,才是鑽石。
這陣子一直在思索下個階段的自己,對校內英文填鴨式教學和行政分數取向的不認同,我似乎覺察到,我們的教育似乎不是在整合個體的「能」,反而是在受教育的過程,原本人所擁有的「能」隨著受教育的過程,被剝奪了。例如:壆習語文原本是習得溝通分享的工具,卻在反覆練習文法中,心繫正確性而不敢表達;上學原本是啟發人的潛能,卻在追逐學業成就中,抹煞了原本的好奇心;人原本有生火煮菜的原始本能,現在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傾向外食;父母原本有維繫家庭親密關係的原始動力,卻因為生活忙碌或比較心態,把小孩送進補習班,外包家庭教育的責任。
這一段時間的摸索,發現自己還是喜歡當老師,但只是厭惡當個拿著鞭子在後面鞭笞學生的馴獸師,也不想讓誤導學生鑽營英文文法,目光如豆地只會追求高分,而埋沒藉由語言去認識更廣袤世界的動機。很幸運地,社群裡的生命教育老師給我個指引,或許「生命教育」教學會更適合我的屬性,期待下一個階段的自己能更臻自性。
四、夠好的人生選擇:Derek Sivers at TEDxTaipei 2012
「人生的意義?或許,人生根本就不具意義。」
最近看到這部演講,很震撼,很感動,也或許讓正在探索人生意義的我們,有種釋懷的情感。我們總是喜歡為事物下定義,人生也是。
首先,他說:「人生就是抉擇。」在這理性的世界,他反其道鼓勵大家相信自己感性的力量,相信直覺的呼喚,或者,相信一種理性與感性的融合,然後做決定。並且,相信人生有捨有得。人生很好玩,你可以選擇你想要的,但你不可能擁有全部你想要的。
然後,「人生就是時間。」這也像是我之前的詮釋,從事心流感較高的工作,幸福感較高。還有,把時間獻給當下,才是對未來自己的祝福。
接下來,「人生就是回憶。」所以要嘗試新事物,勇於冒險…,那構成回憶的點滴。
再來,「人生就是溝通。」他舉一個語言與文化的新穎例子,他在各國工作後,發現:「不同國籍的人對quality這個字的定義有差異。講到quality這個字,美國人會想到這行得通,然而在韓國人會覺得是全新的,但日本人又引申為完美的意思。」
「人生就是快樂。」
「人生就是學習。」
「人生就是…………」
我們的教育總是要求學生背下種種的定義,然而,卻沒有機會讓他們體會這定義的不同情境,往往只會紙上談兵。
講者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以上他對人生精彩的定義和故事,而是,最後他說:「人生就只是人生。人生本身就不具意義,你不過是把任何適合你的定義套在自己身上,但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拋棄、剔除那些扯你後腿意義。對多數人來說,那些阻礙我們成長、前進的藩籬都只是你我的想法而已,因為我們都習慣賦予事物意義,然而,一旦我們領悟到人生其實不具任何意義,我們便所向無敵。」
或許體制僵化,或許人生艱難,或許責任眾多,但那都是人家說的,那是別人對人生的定義。或許,無須把一切事情複雜化,或許可以勇敢捨棄比較的觀感,或許不要再自我欺騙,或許可以更心無旁騖地與親近的人,熱愛的事物,繪寫回憶,醞釀快樂。人生,自己定義,多簡單,多自在,多幸福。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