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本書期間,每隔幾頁便貼上螢光的重點標籤紙,真的是句句珠璣啊!閱讀的時候有種似曾相似的熟悉感,原來裡面引用了很多榮格個體化的理論,剛好我們這學期在佩怡老師的生命本質與願景規劃課討論很多「自性」與「自我」的辨別,讀來更是倍感親切,更覺得無論是工作或伴侶,我們都在尋找那個The one,然而,我們其實應該先要向內尋那個異性的自己,也是榮格所說的內在的「阿尼瑪」或「阿尼瑪斯」。
榮格:「個體化就是活出個人最完整的自己。為達成完整(wholeness),我們需要提升個人意識狀態,以對無意識有更廣與更深的接觸與理解,讓兩個心靈世界相互接納彼此的存在。」我意識到,我是想像榮格一樣,去找自己。榮格描述的「大我」好浪漫,讓雙魚座的我心生憧憬。我想去更靠近大自然,我想去瞭解人類幾千年來的歷史,我想去世界各地看看教育的方式,我想藉由旅行釐清目前混沌的心靈。這幾年的教書生涯,與學生的磨合,確實體會到:心境與環境並非是常態不變的,自己和世界都是有機體,一直在變化。週間晚上,藉由遠離科技產品的獨處時光,慢慢的倒空自己,靜靜的聆聽原始的召喚。即使,目前那聲音好像還不那麼清晰,但我的確聽到那微弱的呼喚聲了。
拼湊這學期個體化的歷程,反芻自性的喜悅。準備婚禮的過程,我們不害怕揚棄世俗的商業模式,兩人同心自己拍婚紗,發想創意動作和攝影角度,過程中,更是修煉兩人的默契與回憶。原本和媽媽間緊張的關係,慢慢學習柔軟傾訴,以更能敏銳感受到母親的愛。本來很愛規劃未來的我,看到比較順著機會走的未婚夫能掌握機緣,領悟到要釋放主導權,讓兩人的都能輪流做決定。
對照書中親密關係的幾個階段,交往將近八年的我們,目前的狀態比較像是「共同創造期」。經歷過大學的浪漫期、權力爭奪期和畢業後的整合期,到這一年來的承諾期,我們一起準備婚禮與拍婚紗照的四個多月來,真的很有共同創業的心流。
從十月公佈結婚訊息以來,開始陸陸續續籌劃婚禮,過程中經歷的不捨、興奮、衝突、不滿…種種情緒交織。很感恩的是,我的未婚夫總是陪伴在我左右,我們分工合作,將婚禮當作我們人生第一個Project。
這一年,我一直在思索婚禮的意義。本質上,我們追求自然和真誠,盡量避免許多禮俗的繁文縟節,或是近幾年來排場擺闊但缺乏意義的浮誇事物。討論許久的我們,心目中的婚禮藍圖和意義愈來清晰。關於結婚這件事,我一點都不想當公主,也不想當明星,更不想商業化的新娘換裝秀,只想開心地做未婚夫的新娘,爸爸媽媽的出嫁女兒,公公婆婆的準媳婦。
有了同樣的想法後,我們真的一切都不假外人之手,自己買禮服,拍純自助婚紗照,玩到哪拍到哪。自己學化妝和髮型,拍照和後製,過程中更是享受那有溫度有回憶的婚紗照。誠如一位人生中重要的貴人導師所言:「希望我們在兩人每個同心的日子,能繼續保有最初的真情和可貴的獨特性。」我們珍惜這齊心準備珍貴的一點一滴,更是期待婚後共同經營的溫暖家庭小故事。
自己拍婚紗照的過程難免會有摩擦,然而,我們總是不壓抑自己的情緒,當下冷靜表達,事後感性描述當時的心境。例如我們這週末帶著腳架,換上白紗去一家常泡的咖啡廳紀錄點滴,途中我未婚夫去上廁所,我一個人在咖啡廳裡準備,然而店裡人來人往,客人一進門直盯著我們這桌看,穿著白紗的我有點窘迫,因此裝忙去調整未婚夫已設好的拍照模式。未婚夫回來後發現相機不能使用,怪罪於我,而我也立刻啟動防衛機制,責怪他怎麼去那麼久,拍照的情緒便陷入僵局,還好未婚夫調整好後,我省思自己的情緒,自己太著急也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境,後來態度軟化溝通。後來,反思之前衝突的例子,覺得自己真的太急性子也比較不願意認錯,還好未婚夫是個修養不錯的男人,可以帶我以後設認知的方式看當時的情境,進而理解彼此當下的情緒。
很喜歡一句英文諺語:“Love is the greatest adventure.”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層次或角落的感覺或經驗值得我們一再探索和更加理解,進而更自在和坦然。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在二十六歲的青春年華走入婚姻,帶著有點可惜的眼神,好像結婚後的女性就自斷發展生涯所願的可能。
前半年,我也有這樣的掙扎,但是反覆思索自己最想要的人生願景,便是建立一個家庭。雖然還是有出國生活一陣子的夢想,但是,和未婚夫商討之後,他也有相同的藍圖。在我們的親密關係裡,我們不會互相牽制,反而藉由對話和相處,讓彼此更理解自己。由於相愛和理解而結合,因此結婚並且生兒育女並不會帶來束縛的壓力,更像一種攜手面對未知和迎接希望的旅程,我們將帶著關係花園這本書,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