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的人都偏好安定與安全感,生活改變會帶來情緒的起伏與內心的不安。之前拜讀「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提到的觀點可聯結解釋此傾向:人腦的運作是偏向偷懶的,若能花費最少力氣去完成一些事,便不傾向嘗試新的方法,因此,我們「習慣」依循著「習慣」過每一天的生活。
人類自發現火,演變至文明世代,到如今的科技融入生活,人類已習慣掌握環境、掌握生活,甚至習慣掌握別人。「人生無常才是常。」已是普羅價值,而卻只有少數人能真正覺察與安身立命。閱讀這三章,很深刻的惆悵感盈滿心中。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新鮮人,三年前,懷抱著熱血想奉獻與改變教育界,和許多夥伴和教育先進們點點滴滴的力量一起在發酵。然而,我卻在這學期感受到重重的倦怠感,我似乎覺察到,我們的教育似乎不是在整合個體的「能」,反而是在受教育的過程,原本人所擁有的「能」隨著受教育的過程,被剝奪了。例如:壆習語文原本是習得溝通分享的工具,卻在反覆練習文法中,心繫正確性而不敢表達;上學原本是啟發人的潛能,卻在追逐學業成就中,抹煞了原本的好奇心;人原本有生火煮菜的原始本能,現在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傾向外食;父母原本有維繫家庭親密關係的原始動力,卻因為生活忙碌或比較心態,把小孩送進補習班,外包家庭教育的責任。
科技愈來愈先進,人類卻愈來愈低能,愈來愈不快樂。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都忘了停下來想想:「需要多少才夠?」翻閱到第十一頁原始思維的論述,十分喜歡,也將之邏輯用之於高中英文課文,我正上到高中英文三民版第五冊第三課“Our Mysterious Neighbor”,文中探討滿月的迷思,由遠古狼人的傳說到 “lunatic(瘋子) ”的字源探討,最後以科學角度解釋月亮對地球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是否相信那些東西方關於月亮的傳說時,學生一致表示不可能存在。而我要發表我的看法時,卻遲疑了,我的感性勸說我要相信,而理性卻叫我要質疑。我想到李安的電影“Life of Pi”,當時,我也是惆悵的,無法有明確定論的。
我意識到,我是想像榮格一樣,去找自己。榮格描述的「大我」好浪漫,讓雙魚座的我心生憧憬。我想去更靠近大自然,我想去瞭解人類幾千年來的歷史,我想去世界各地看看教育的方式,我想藉由旅行釐清目前混沌的心靈。這幾年的教書生涯,與學生的磨合,確實體會到:心境與環境並非是常態不變的,自己和世界都是有機體,一直在變化。週間晚上,藉由遠離科技產品的獨處時光,慢慢的倒空自己,靜靜的聆聽原始的召喚。即使,目前那聲音好像還不那麼清晰,但我的確聽到那微弱的呼喚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