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教高中的經驗綜觀高中生的學習,目前高中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學生的程度,而是失去最基本的「學習的動機」。多元社會所需的人才與台灣教育最大鴻溝不是在於學習內容的深淺,而是在於學習主體性的轉移:從教師提供一個標準答案式的「知識」轉變為需要學生主動追求的學問或為人處世的價值觀。
初為人師到目前已任教第三年深感台灣的中學教育過度強調機械性的精熟學習,讓學生惰於思考與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制式化的教學和考試讓許多原本創意活絡的中學生受困僵化的是非題與選擇題。回顧人生學習過程,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最多,也最是牢固難忘,受用一生。然而,我們的教育模式卻只許學生選出正確的答案,而非鼓勵嘗試犯錯與刺激思考。選擇題無法使人從錯誤中學習。教師在選擇題上勾對錯,根本不了解個別學生的困難和進度,師生之間也變得疏離,學生更加沒有學習動機,因而從學習中逃走。
就我任教的英文學科而言,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程度、文字表達的能力,最具長遠效果的途徑就是多讀多寫,廣泛閱讀能多元吸收各種主題,進而內化運用語言的能力,若是過度要求學生花時間去死背硬記所謂冷僻文法或生冷單字,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深化語言學習的內容。然而,觀察學校老師的思維與教學模式,大部分仍是工業化時代的遺毒,無法與時俱進跟上知識經濟的腳步。值得慶幸的是,兩年來的試驗與耕耘,逐漸將符合目前教育思潮與方式分享給其他老師,進而得到一些同質性較高前輩老師們的鼓勵與回饋。此外,一年多來的帶班,將教學理念傳達學生之後,漸而與學生和家長建立信任關係,期待能將正面影響力發散出去,寧靜改變台灣社會。
最近討論的沸沸揚揚的「十二年國教」正是想讓學習中逃走的學生重拾學生動機。然而制度上的實施仍然需要討論,例如:增加免試名額與學生背景的多元化可能使高中老師在授課時不容易拿捏,因此在學校內有某種程度的分班(特色班級)或因材施教的方式是無法避免的。所以需要加強不同類型的學生在不同教育方式之間的流動性,並發展更合適的評量機制與小班化教學,才能讓多數學生感受到入學前與畢業後因為主動學習心態而有的不同影響。能夠作到這樣的學校,才算是真正「培養」優秀學生的「優質高中」。也許這些學校後來的「考試成績」會比較不如目前背景單純之學生越主動積極的學習的明星高中,但從大學教育與更長遠的社會人才培養來看,能夠自主學習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與安定是比較大的。
沒有留言:
不接受新意見。